跳到主要內容

台「兩岸紅利」分配不均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8日 06:35
2015年05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大陸對台的經貿政策雖然成功,但後遺症也不少,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兩岸紅利分配」問題,即兩岸經貿為台灣企業帶來巨大紅利,然而從2001年至2014年,台灣實質GDP增長71%,但實質工資卻下跌2.6%,很多台灣人感覺不到兩岸經貿的成果給他們帶來好處,年輕人尤其反應強烈,這正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爆發的原因。


13年GDP增71% 實質工資卻跌2.6%

台灣的「全球政經研究」網站(www.globalpes.com)在上月刊出趙文衡的文章「兩岸紅利普及化的分析與建議」,提出了相當具信服力的解釋。文章指出,台灣的GDP成分仍以出口為主(佔60%),出口之中又以製造業佔大部分(台灣服務業佔就業人數六成,但服務業出口僅佔整體出口14.5%),但台灣的製造業大多為中小企(工人少於200名),它們在關稅、通關程序、投資法規、特許經營權、政府採購、國有企業等環節上都處於不利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如特許經營權,大陸在某些進出口項目或投資開發項目都設有特許經營權,台灣大企業就透過政商關係獲得這些商業特權,由於涉及的利益豐厚,成為了兩岸紅利被特殊政商關係壟斷的主要原因。至於國有企業,是指大陸國企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都以台灣大企業為主,中小企很難分一杯羮,是特權壟斷的另一主要原因。


經貿牌作統一武器成效微

據文章的建議,打破上述壟斷的方法之一是台灣跟大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解除關稅、投資等方面的限制,開放特許經營權等,令中小企在比較公平的基礎上得以和大企業競爭。但是,目前台灣抗拒跟大陸簽訂FTA的情緒高漲,即使大陸願意,台灣民意也不容易通過。


國民黨手上雖然有大陸經貿牌,但如果不能解決紅利均分的問題並一直拖延下去,經貿牌反會令兩岸關係惡化。大陸也要明白,對台經貿政策雖成功,但以此作為統一的政治武器,卻收不到顯著成效。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