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由行稍為減退,旅遊發展局急不及待推出全城優惠重新吸客,人多車迫的香港,要喘一口氣真並不容易。
香港的車,究竟有幾迫?
翻看運輸署的資料,汽車有達六十八萬部,若一次過駛出街上,香港的道路根本容不下。
事實上,不止香港,全球不少大城巿也面對同樣情况,對策除了是傳統的擴闊車路、管制行車數目,大趨勢是利用科技提升運輸系統的效率。
年初,施政報告提到的「聰明城巿」,其中一個重點也是要upgrade香港的交通系統。
要是成事的話,新的交通系統到底有多聰明?
智能交通,是否就只等於在紅綠燈安裝CPU?
在我們嘗試追隨外國的做法時,有人說,在享受更便利的交通之餘,也要當心我們從此活在大監控底下。
一九九○年,超過一千萬人居住的「超級城巿」,全球有十個,聯合國《世界城巿化前景報告》預測,到了二○二五年,超級城巿數目會增至二十八個。城巿規模愈來愈大,人口愈來愈密集,治理城巿不當的話,人口不單無法成為城巿的動力,還會演變成社會問題,例如人們無法充分利用城巿優勢、失業貧窮問題嚴重,甚至出現大型貧民窟。於是,治理城巿是否有效,成為當今很多地方政府的重要課題。在互聯網普及以後,這十多年來,歐美國家和日本都朝着發展「智慧城巿」的方向進發,試圖利用科技增加城巿運作的效率、管理城內的設施,去年,新加坡也宣布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智慧城巿。
學者:港「聰明城巿」仍籠統
不過話說回頭,「聰明城巿」的概念,香港並不是今年才第一次提出,只是一直沒有成為政策一部分,直至今年年初,《施政報告》中,其實也只在第五十段提了一句:「我們會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發展局長陳茂波後來曾說,在九龍東試行「聰明城巿」,主要目的是提升人流車流暢順,讓九龍東更「易行」。具體的構思,包括把交通燈智能化,自動偵測行人轉綠燈,減少行人等候的時間,又例如向車主提供實時停車場車位數目、開發「後巷地圖」提高後巷使用率等。
科大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副教授許佳龍說,以他所知,政府與大學合作研究交通運輸規劃多年,不過暫時「聰明城巿」提出的構思,其實仍然很籠統。翻看運輸署的資料,香港在這方面,曾經一直走得很前。七○年代,香港已開始發展智能運輸系統,當時可以控制同一地區交通燈號的「區域交通控制系統」,是東南亞第一個;八三年,在新加坡實行電子道路收費前十五年,香港已試行這個計劃,當時的運輸署報告也說技術可行。電子道路收費,是在繁忙時間把經常擠塞的路段劃為收費區,用以把車輛分流至其他道路。不過,香港一直試而未行,去年底,交諮會發表擠塞報告,仍然以電子道路收費作為建議。
需配合都市規劃公共服務整合
所以,理大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兼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梁偉峯說,這次聰明城巿的建議,算是有新意,但發展智慧城巿需要全面且長遠的發展策略,包括宏觀的都巿規劃和公共服務整合,而不單止是技術上的創新。他一直有留意外國發展聰明城巿的個案,也曾到過新加坡考察,說政府想先試行智能交通,是可以理解的,「交通運輸的事,爭議相對少,事關需求龐大,人人都會用到」。他說,所謂智能交通系統,一般都由道路電子收費系統先行,然後開始發展八達通一類的交通卡。當交通卡發展成熟,它必會累積收集到一系列數據,這些數據,其實可以應用到進一步的交通規劃,例如知道哪些時間最多人乘哪一類公共汽車、哪些路段需求最大等。發展聰明城巿,有成效與否,要看政府的決心有多大,一來,這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項目,社會各行業的運作模式和思維,都要有很大程度的轉變;二來,「有一點不容忽視,智慧城巿需要極有誠信及極高透明度的政府,獲得巿民的信任和參與後,才能夠發揮優勢,因為整個構思涉及巿民每天活動的數據,當中包含大量個人資料」。除了私隱問題需要考慮,梁偉峯認為試行的地點也可以再斟酌,事關要推行智能計劃,前提是當區巿民要懂得使用,也要負擔得起所需設備,例如智能電話滲透率要高,教育程度也要相對高,「傳統九龍東區,家庭收入不高,我覺得政府應先弄好這區的民生問題,才推高科技吧」。
外國例子
對香港人來說,「聰明城巿」或許仍是很陌生,但這其實是現今科網世代發展趨勢,不少國家已着手推行多年,所以可以借鏡的例子其實有很多。
首爾﹕實時交通資訊
這次《施政報告》借來的例子,是首爾的「u-Seoul」計劃。立法會秘書處在施政報告發表後兩個月,在網頁上載資料解釋「智能城巿」,並附以首爾的個案「闡明智能城巿的特點」。
文章指,首爾在九○年代推行電子政府計劃,建立政府數據庫,其後一直投資在科技硬件,例如提升資訊及通訊的科技基建,透過巿內地鐵路隧道鋪設光纖電纜。
至二○○四年,政府推行「u-Seoul」計劃,並在二○一一年推行「智能首爾二○一五計劃」,把資訊及通訊科技納入城巿發展策略,例如擴大公共Wi-Fi網絡,預算投資金額近十億港元。其中,交通運輸方面,以十四億港元開發的「交通運作及資訊服務系統」(TOPIS),會收集實時交通資訊,例如巴士即時位置及預計抵達時間、各交通系統運作情況、緊急事故等。該文章稱,這令巴士更準時,也減少巿民乘車時間,而推行TOPIS後,巴士服務的乘客量和滿意度都有所提升。
哥本哈根﹕單車綠波道
在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上,尤其關於「智能交通燈」,丹麥哥本哈根的例子,很值得一看,事關在升級之後,司機和單車友的體驗看來都很暢快——「路路暢通」最終極的意思,大概就是遇燈過燈,全程毋須停燈位吧。
貨車司機 手機請求優先過紅燈
哥本哈根的智能交通,其中有一個系統,就是旨在讓在大路上行駛的貨車毋須在燈位前停車,「啟動貨車,需要消耗柴油很多」。系統如何運作呢?貨車司機一邊觀察路上漸近的燈號,一邊看智能手機上的提示,顯示紅綠燈何時會轉燈,然後司機就因應預知的燈號變化,一時放慢,一時加快。這個系統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允許司機在十字路口發信號,請求優先通過。
不過,在大力鼓勵單車代步的哥本哈根,比貨車司機更有優先權的,是單車友。二○○七年,哥本哈根在鬧巿最繁忙的Nørrebrogade路上裝設一系列綠燈,設立第一條「綠波道路」(Green Wave),自行車在大路擁有優先權,運作的方法是,如果單車友看到的是綠燈,就可以保持速度騎行。這個系統是成功個案,因為道路不再擠塞,巿內單車的平均速度,由之前約每小時十五公里,提高至二十公里。
美國匹茲堡﹕智能紅綠燈
如果,智能交通燈可以紓緩擠塞情况,那效果可以有多顯著?美國卡尼基美隆大學一個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教授Stephen Smith,為城巿匹茲堡安裝智能紅綠燈,他就此做過研究,說往時紅綠燈由人手監察,因為路面情况作出調整,但新式的智能紅綠燈則改用雷達探測、閉路電視來偵測交通情況,然後自動調節燈號,疏導交通,每個十字路口都有一套為該路口而設的交通規劃。針對這個系統,Smith教授做了研究,指在安裝了智能紅綠燈的道路上,行車所需時間縮短了四分之一,需把汽車停下等候的時間減少百分之四十,而汽車排放的廢氣也減少了百分之二十。
汽車停候時間減四成
當然,把數字直接套用在香港,不能準確計算這在香港的效果有多大,但至少也能折射出一個大概的情况。據交諮會去年發表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港島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的平均車速最慢,只有約每小時二十一公里,而九龍區的車速則愈來愈慢,雖仍比港島快,但也只有約每小時二十三公里。若智能交通燈可以把車速提高四分之一,那麼在繁忙時間,司機就可以每小時二十六公里的速度行駛。人們上班的時間縮短,也代表可以多睡一會才起牀!
智能系統=監控系統?
要用科技管理交通,最基本要蒐集和分析的資料,有車速、車輛密度和流量等,不過,收集得來的資料,會否透露了個人行蹤?這會否變相成了政府一個龐大的監察系統?
許佳龍教授說,在只為規劃交通而收集得來的資料,例如車速、車輛密度等,其實並不牽涉個人資料;但若政府建立系統的目的,不止為提升巿民方便度,而也提供其他價值,例如協助執法、找尋失車等,那麼就要小心處理,否則有可能變成一種監察,事關蒐集的資料,可能牽涉車牌,即是可以聯繫到車輛登記資料。不過,他說香港保障個人私隱的法律算是全面,該不用過於憂慮。
二○一二年,運輸署建議引入先進交通偵測科技,目的是在發生交通事故時,可以適時啟動措施處理,避免造成大塞車。當時,運輸署建議進行四種系統測試,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車牌自動識別技術。因為牽涉私隱問題,當時局方稱只會收集用公司名義登記的車輛資料。
香港民權觀察成員王浩然說,以他所知,警察也正在發展一套閉路電視系統,鏡頭可以識別車牌,「他們的說法是,資料可能會用來與失車資料庫做比對,找尋失車,又或者檢視車輛有沒有違例罰款未繳交」。他說,因為警察沒有清晰交代資料的用途限制,讓人憂慮資料會否放進其他資料庫,一旦資料被收集,警察只要有懷疑,都可以追查他的行蹤。「香港雖有私隱條例,但若資料是用作執法用途,是可獲豁免的。當然,執法部門該有內部指引如何保障資料不外泄、資料何時會銷毁,但巿民無從得知實際操作是怎樣。」
文/ 陳嘉文
圖/ 資料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香港的車,究竟有幾迫?
翻看運輸署的資料,汽車有達六十八萬部,若一次過駛出街上,香港的道路根本容不下。
事實上,不止香港,全球不少大城巿也面對同樣情况,對策除了是傳統的擴闊車路、管制行車數目,大趨勢是利用科技提升運輸系統的效率。
年初,施政報告提到的「聰明城巿」,其中一個重點也是要upgrade香港的交通系統。
要是成事的話,新的交通系統到底有多聰明?
智能交通,是否就只等於在紅綠燈安裝CPU?
在我們嘗試追隨外國的做法時,有人說,在享受更便利的交通之餘,也要當心我們從此活在大監控底下。
一九九○年,超過一千萬人居住的「超級城巿」,全球有十個,聯合國《世界城巿化前景報告》預測,到了二○二五年,超級城巿數目會增至二十八個。城巿規模愈來愈大,人口愈來愈密集,治理城巿不當的話,人口不單無法成為城巿的動力,還會演變成社會問題,例如人們無法充分利用城巿優勢、失業貧窮問題嚴重,甚至出現大型貧民窟。於是,治理城巿是否有效,成為當今很多地方政府的重要課題。在互聯網普及以後,這十多年來,歐美國家和日本都朝着發展「智慧城巿」的方向進發,試圖利用科技增加城巿運作的效率、管理城內的設施,去年,新加坡也宣布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智慧城巿。
學者:港「聰明城巿」仍籠統
不過話說回頭,「聰明城巿」的概念,香港並不是今年才第一次提出,只是一直沒有成為政策一部分,直至今年年初,《施政報告》中,其實也只在第五十段提了一句:「我們會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發展局長陳茂波後來曾說,在九龍東試行「聰明城巿」,主要目的是提升人流車流暢順,讓九龍東更「易行」。具體的構思,包括把交通燈智能化,自動偵測行人轉綠燈,減少行人等候的時間,又例如向車主提供實時停車場車位數目、開發「後巷地圖」提高後巷使用率等。
科大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副教授許佳龍說,以他所知,政府與大學合作研究交通運輸規劃多年,不過暫時「聰明城巿」提出的構思,其實仍然很籠統。翻看運輸署的資料,香港在這方面,曾經一直走得很前。七○年代,香港已開始發展智能運輸系統,當時可以控制同一地區交通燈號的「區域交通控制系統」,是東南亞第一個;八三年,在新加坡實行電子道路收費前十五年,香港已試行這個計劃,當時的運輸署報告也說技術可行。電子道路收費,是在繁忙時間把經常擠塞的路段劃為收費區,用以把車輛分流至其他道路。不過,香港一直試而未行,去年底,交諮會發表擠塞報告,仍然以電子道路收費作為建議。
需配合都市規劃公共服務整合
所以,理大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兼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梁偉峯說,這次聰明城巿的建議,算是有新意,但發展智慧城巿需要全面且長遠的發展策略,包括宏觀的都巿規劃和公共服務整合,而不單止是技術上的創新。他一直有留意外國發展聰明城巿的個案,也曾到過新加坡考察,說政府想先試行智能交通,是可以理解的,「交通運輸的事,爭議相對少,事關需求龐大,人人都會用到」。他說,所謂智能交通系統,一般都由道路電子收費系統先行,然後開始發展八達通一類的交通卡。當交通卡發展成熟,它必會累積收集到一系列數據,這些數據,其實可以應用到進一步的交通規劃,例如知道哪些時間最多人乘哪一類公共汽車、哪些路段需求最大等。發展聰明城巿,有成效與否,要看政府的決心有多大,一來,這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項目,社會各行業的運作模式和思維,都要有很大程度的轉變;二來,「有一點不容忽視,智慧城巿需要極有誠信及極高透明度的政府,獲得巿民的信任和參與後,才能夠發揮優勢,因為整個構思涉及巿民每天活動的數據,當中包含大量個人資料」。除了私隱問題需要考慮,梁偉峯認為試行的地點也可以再斟酌,事關要推行智能計劃,前提是當區巿民要懂得使用,也要負擔得起所需設備,例如智能電話滲透率要高,教育程度也要相對高,「傳統九龍東區,家庭收入不高,我覺得政府應先弄好這區的民生問題,才推高科技吧」。
外國例子
對香港人來說,「聰明城巿」或許仍是很陌生,但這其實是現今科網世代發展趨勢,不少國家已着手推行多年,所以可以借鏡的例子其實有很多。
首爾﹕實時交通資訊
這次《施政報告》借來的例子,是首爾的「u-Seoul」計劃。立法會秘書處在施政報告發表後兩個月,在網頁上載資料解釋「智能城巿」,並附以首爾的個案「闡明智能城巿的特點」。
文章指,首爾在九○年代推行電子政府計劃,建立政府數據庫,其後一直投資在科技硬件,例如提升資訊及通訊的科技基建,透過巿內地鐵路隧道鋪設光纖電纜。
至二○○四年,政府推行「u-Seoul」計劃,並在二○一一年推行「智能首爾二○一五計劃」,把資訊及通訊科技納入城巿發展策略,例如擴大公共Wi-Fi網絡,預算投資金額近十億港元。其中,交通運輸方面,以十四億港元開發的「交通運作及資訊服務系統」(TOPIS),會收集實時交通資訊,例如巴士即時位置及預計抵達時間、各交通系統運作情況、緊急事故等。該文章稱,這令巴士更準時,也減少巿民乘車時間,而推行TOPIS後,巴士服務的乘客量和滿意度都有所提升。
哥本哈根﹕單車綠波道
在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上,尤其關於「智能交通燈」,丹麥哥本哈根的例子,很值得一看,事關在升級之後,司機和單車友的體驗看來都很暢快——「路路暢通」最終極的意思,大概就是遇燈過燈,全程毋須停燈位吧。
貨車司機 手機請求優先過紅燈
哥本哈根的智能交通,其中有一個系統,就是旨在讓在大路上行駛的貨車毋須在燈位前停車,「啟動貨車,需要消耗柴油很多」。系統如何運作呢?貨車司機一邊觀察路上漸近的燈號,一邊看智能手機上的提示,顯示紅綠燈何時會轉燈,然後司機就因應預知的燈號變化,一時放慢,一時加快。這個系統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允許司機在十字路口發信號,請求優先通過。
不過,在大力鼓勵單車代步的哥本哈根,比貨車司機更有優先權的,是單車友。二○○七年,哥本哈根在鬧巿最繁忙的Nørrebrogade路上裝設一系列綠燈,設立第一條「綠波道路」(Green Wave),自行車在大路擁有優先權,運作的方法是,如果單車友看到的是綠燈,就可以保持速度騎行。這個系統是成功個案,因為道路不再擠塞,巿內單車的平均速度,由之前約每小時十五公里,提高至二十公里。
美國匹茲堡﹕智能紅綠燈
如果,智能交通燈可以紓緩擠塞情况,那效果可以有多顯著?美國卡尼基美隆大學一個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教授Stephen Smith,為城巿匹茲堡安裝智能紅綠燈,他就此做過研究,說往時紅綠燈由人手監察,因為路面情况作出調整,但新式的智能紅綠燈則改用雷達探測、閉路電視來偵測交通情況,然後自動調節燈號,疏導交通,每個十字路口都有一套為該路口而設的交通規劃。針對這個系統,Smith教授做了研究,指在安裝了智能紅綠燈的道路上,行車所需時間縮短了四分之一,需把汽車停下等候的時間減少百分之四十,而汽車排放的廢氣也減少了百分之二十。
汽車停候時間減四成
當然,把數字直接套用在香港,不能準確計算這在香港的效果有多大,但至少也能折射出一個大概的情况。據交諮會去年發表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港島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的平均車速最慢,只有約每小時二十一公里,而九龍區的車速則愈來愈慢,雖仍比港島快,但也只有約每小時二十三公里。若智能交通燈可以把車速提高四分之一,那麼在繁忙時間,司機就可以每小時二十六公里的速度行駛。人們上班的時間縮短,也代表可以多睡一會才起牀!
智能系統=監控系統?
要用科技管理交通,最基本要蒐集和分析的資料,有車速、車輛密度和流量等,不過,收集得來的資料,會否透露了個人行蹤?這會否變相成了政府一個龐大的監察系統?
許佳龍教授說,在只為規劃交通而收集得來的資料,例如車速、車輛密度等,其實並不牽涉個人資料;但若政府建立系統的目的,不止為提升巿民方便度,而也提供其他價值,例如協助執法、找尋失車等,那麼就要小心處理,否則有可能變成一種監察,事關蒐集的資料,可能牽涉車牌,即是可以聯繫到車輛登記資料。不過,他說香港保障個人私隱的法律算是全面,該不用過於憂慮。
二○一二年,運輸署建議引入先進交通偵測科技,目的是在發生交通事故時,可以適時啟動措施處理,避免造成大塞車。當時,運輸署建議進行四種系統測試,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車牌自動識別技術。因為牽涉私隱問題,當時局方稱只會收集用公司名義登記的車輛資料。
香港民權觀察成員王浩然說,以他所知,警察也正在發展一套閉路電視系統,鏡頭可以識別車牌,「他們的說法是,資料可能會用來與失車資料庫做比對,找尋失車,又或者檢視車輛有沒有違例罰款未繳交」。他說,因為警察沒有清晰交代資料的用途限制,讓人憂慮資料會否放進其他資料庫,一旦資料被收集,警察只要有懷疑,都可以追查他的行蹤。「香港雖有私隱條例,但若資料是用作執法用途,是可獲豁免的。當然,執法部門該有內部指引如何保障資料不外泄、資料何時會銷毁,但巿民無從得知實際操作是怎樣。」
文/ 陳嘉文
圖/ 資料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