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做龍舟 代代相傳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0日 21:35
2015年05月10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活動,相傳為紀念投江的屈原,以龍舟驅散江中魚群,這個習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作為漁港的香港仔,賽龍舟歷史也有百多年,每年節慶一到,必定水花四濺、鼓聲四起、眾人吆喝,熱鬧非常。


至於龍舟的製作過程,在龍舟手藝日漸式微的香港,已難以看到,唯有在內地,才能找到大隱隱於市的做龍舟師傅。


筆者追蹤到番禺,在這個廣州最大最古老的龍舟製作基地,發現大龍船由兩個手藝高超的師傅包辦,據當地報道,原木龍頭龍尾的雕刻工藝,已列入番禺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梁鎮洪師傅更是傳承人之一。


至於九十尺長的大龍船身,則是由第三代的做龍舟師傅盧載洵親手製作,手工精細準確。


據內地老划手所言,香港的龍舟文化相對內地熾熱,像大龍舟隊長香港漁民鄭全仔上下三代,仍然熱中龍舟競賽,奪獎無數。


由龍船雕刻製作,以至划龍舟技術,一直以來甚少文字圖樣記載,依靠的是,人手技藝代代相傳。


雕龍頭 刀刀利落

隱世高人 56年木雕手藝

風塵僕僕來到番禺的員崗村,甫下車,四周是工廠小舖,走進一條淡灰的青雲大街,小巷兩旁是百姓人家,拐個彎,就走到其中一戶的樸實院子裏。院子裏有鋪着綠瓷磚的小樓房,門前地上幾堆木屑,兩三個龍頭用木櫈子墊着,牆邊豎着幾條龍尾。一個老先生,穿一件簡樸灰白長袖衣和深灰褲子、一對膠拖鞋,正在低頭專注雕刻一個木龍頭,知道有客人來了,才停下手上的工夫,和藹地微笑。原來小巷裏隱藏了這樣一位龍頭雕刻大師——梁鎮洪師傅,據《番禺日報》報道,龍頭的雕刻工藝,已列入番禺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傳承人。梁師傅已年屆七十一,由一九五九年開始,即十五歲便跟隨爺爺學習龍頭龍尾雕刻,最初八年都在練習基本工,及後因技藝精湛又善於革新,手藝因而家傳戶曉,各地訂單源源不絕,單是珠三角已佔六七成,更有海外華裔訂製。


已有五十六年經驗的梁師傅,憑着一雙巧手,一年裏刻製出幾十對龍頭龍尾,製作一套龍頭龍尾,需時一星期至一個月不等,在農曆新年到端午節期間更是旺季。他的家也就是龍頭工廠,每朝清晨六時,他就在院子裏埋頭工作,一直忙碌至太陽下山,十多個小時,仍然雙眼精明雙腕有力。不過龍舟活動曾在文革時期被禁止,梁師傅只好轉做其他木具維持生計,至七十年代以後,恢復傳統節日,他的手藝才得以繼續發揚。幾十年來,梁師傅靠雙手養活一對兒女和一家四口,可惜時代變遷,跟他學師的徒弟只餘一人,景况已不復當年。


草圖在心中木頭起稿即下刀

跟梁師傅一邊傾談,他仍然能一邊雕刻龍頭,刀刀利落,絲毫不差。這次為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訂製的「漁業龍」,為「大龍」,梁師傅挑選了來自湖南的上乘樟木,直徑約三四十厘米,重達十多斤。傳統的龍頭製作困難之處,在於不立文字,也沒有設計圖,梁師傅就根據客人提供的龍頭樣板,或口述要求,如「凶神惡煞」或「神采飛揚」等,再憑個人技藝和經驗來製作。他更會踩單車到佛山祖廟,參考龍雕石像,將圖樣一一記在心中。一塊由原木雕刻成形的威猛龍頭,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單是刀具就有好幾十把,梁師傅先在木頭上用鉛筆畫出簡單線條,再用鋸木機裁出粗略的形狀。他先從龍頭後枕開始用刀,雕出飛舞的龍鬚和龍鰭,然後就是龍頭頂部尖銳的龍角、龍額等,之後再將面部左右兩邊一修,修出立體的龍眉、龍腮和龍嘴,龍貌已大致成形。聽梁師傅摸着手上的作品,形容得眉飛色舞:「龍額呢就飽滿、豬膽鼻、有笑容,雙眼朝天,目空一切。」的確栩栩如生。


客人口述要求 龍貌「隨機應變」

雕刻好的龍頭,還需要經過多次打磨,單是龍頭的顏色,如金、紅、綠、黑等,先打磨、上色、風乾、再打磨,需三至四遍。龍頭裝上梅花鹿角,角有數節,更顯威武,之後還會裝上下巴的龍鬚,龍鬚有黑白兩色,黑鬚是少年,而白鬚則是壯年,另有彈簧似的鼻球,以及龍舌和龍珠,而龍目先是眼白,上有黑瞳,然後中間再有紅睛,神態活靈活現。每一隻龍頭都各有神韻,這隻「漁業龍」的臉容威武,而臉肉飽滿又帶歡顏。梁師傅曾替一條人稱野蠻的村落製作龍頭,客人要求龍貌要兇惡,可是沒有提供樣板,那如何是好?梁師傅處變不驚道:「將龍牙磨利、面削少肉便似了。」


做龍身原木入榫

江邊木棚 度身訂做

番禺貴為水鄉,當年河涌上未搭橋之前,人們就坐船到對岸,當地人更靠河道運輸營生,每逢端午,還會在河涌上賽龍舟。作為廣州最大最古老的龍舟製作基地,上漖船廠赫赫有名,於珠江邊臨水而建。想不到船廠身處綠草叢中,搭起疏落木棚,猶如世外桃園,廠裏修長的船身一直伸延至江邊,氣勢懾人。船廠的總工程師盧載洵師傅,幹勁十足,和廠裏五六名師傅,合力完成一隻又一隻分量十足的龍船。盧載洵師傅十五歲開始學師,一做四十五年,現年六十歲的他,三代做龍船,早於七代前已有祖先有此手藝。盧師傅每早七時半動工,每天工作八小時,最短一個月可起貨,他會和客人交流,龍舟的尺寸、外形等會依他們要求親手度身訂做。


坤甸木龍身 年年「潛水」保養

這次的「漁業龍」大龍船,可坐五十人,長達九十尺,約一噸重。由選木開始,木質需結實、長度足夠,以往有四種木材適合製作龍舟,包括坤甸、柚木、杪木、杉木,各有特性。內地龍舟有一個「藏龍」和「起龍」的特色,每逢端午過後,人們就會把坤甸做的龍舟沉進水中,讓泥土覆蓋,龍舟成為卧水潛龍,那是因為坤甸木質堅硬,浸於淡水中更能用上百年,而且木質愈黑愈好,於是每逢端午前夕,「潛龍」又被挖起來清理和修整再參賽。但由於香港海域是鹹水,坤甸在鹹水淹浸之下,釘頭很容易生鏽和侵蝕,木身會爆開,所以改用密度適中、較輕和軟韌的柚木,柚木做的龍船會存放於岸上。另外杪木和杉木也較輕身,但並不耐用。至於現時香港比賽常用的中龍舟,多轉用玻璃纖維,極為輕身,以倒模製作,卻難以再在製作過程中微調。


盧師傅所製作的「漁業龍」大龍船,就是用柚木做的傳統龍舟。經盧師傅挑選,這次使用的木材來自緬甸,木廠將原條樹幹鋸成木片後,送到船廠進行加工,在當年未有電鋸時,以人手鋸木需花上五十日。一條大龍舟需用上三至四塊木材駁長,而尺寸早就在盧師傅心中,再憑經驗調整。


人手拼合 鐵釘根根手打

香港龍舟教練及是次大龍舟的設計師鄭志強,解說龍舟結構。盧師傅先是替龍舟做出一條「底骨」(又稱「龍骨」),這是龍舟的主要命脈,然後在「龍骨」兩邊各加上一條「底旁」,令船底有足夠的弧度,這次的船底採用了類似滑板的設計,有利滑行去水。之後便是船側較斜的「大旁」,再之上是「企旁」,「企旁」由內層「夾旁」和外層「花旁」合成一塊,「大旁」和「企旁」之間橫附「筋圈」,作固定之用,這時船的外形大致完成。龍舟內會加入坐板,每隔一個坐板之下有「檔」,然後一條「龍筋」就由船頭接駁至船尾,架於坐板之上,貫穿起中央的「將軍柱」,龍舟會像神龍一樣蘇醒過來。船身大部分用了傳統的入榫方法,再加以環氧樹脂混合碎木屑,做成黏料,以及用上重六十公斤的手打鐵釘,在打釘的地方塗上黏料防水,將木材緊緊接合。船身會保持原木的顏色,再打磨上油共四次,令船身光滑。


拜祭擇日下水

龍舟製成後,在落水之前,需擇好時辰,進行拜祭儀式,備有元寶蠟燭香,又會燒炮仗,才能運到香港,而到香港後,亦需擇日作正式的下水禮。當地人認為,龍舟不只是一種工藝那麼簡單,他們認為龍舟有靈氣,是神聖之物。


文/ 李寶瑜

圖/ 胡景禧、葉家豪、香港收藏家協會

編輯/ 屈曉彤、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