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塑膠回收箱,充斥着骯髒不堪的垃圾,可怎樣回收?」
「吃掉一半的珍寶珠,為何要掉到金屬回收箱?」
「明明不到五步距離有回收箱,為何仍要將乾淨的塑膠掉進垃圾桶?」
「回收箱骯髒到不得了,叫人怎樣使用?」
廢物分類推行多年,近日環保署更推出「咪嘥嘢」流動應用程式,告訴你全港三色桶的擺放位置。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人人琅琅上口,將所屬廢物掉進正確的回收箱,看似毫無難度,現實情况?
很多人仍做不到,或者回收廢物骯髒,難以回收之餘,影響其他廢物回收的可能。
雖然承辦商有責任分類和處理,但市民可多做一步記者和環保組織成員,早前到了灣仔住宅區、商業區、旅遊區多個廢物分類回收箱觀察,看看裏頭有什麼廢物。
這場「廢物觀察」之旅,看到了人們使用回收箱的習慣,腦內還出現了一連串問號,由回收箱數量、擺放位置、設計、以至廢物的出路,這些問題有待解答。
灣仔回收箱廢物
4大地點逐個睇
「廢物觀察」之旅,從灣仔港鐵站開始,再上堅尼地道,下往石水渠街、皇后大道東、會展及金紫荊廣場一帶。
第一天
3:00pm@堅尼地道
堅尼地道一帶,有多座高尚住宅,街道特別清潔,每隔一段路,也有回收箱。記者分兩天觀察其中一個,裏頭有正確分類的廢物,但也有不少分類錯誤,甚至令人懷疑,有人視它為一個大垃圾桶。
1. 廢紙回收箱中,有個白色膠袋包着一些東西,打開看,先看到的是報紙,雖然沾滿菜汁難以回收,但總算放對位置吧!打開報紙,接下來的是即食麵膠碗、樹葉和泥土,與普通垃圾無異。日青:「可能以為有一張報紙,就應掉進廢紙回收箱?報紙沾滿菜汁,不能回收。」
2. 塑膠回收格中,有發泡膠飯盒,裏頭吃剩幾口飯,這情况在其他回收箱也十分常見。
3:30pm@石水渠街
從堅尼地道走一會,拐個彎,便到達石水渠街,高尚住宅變了唐樓和舊式樓宇,有街坊茶餐廳,也有一級歷史建築藍屋,社區味濃。回收箱設於聖雅閣福群會門前,若從皇后大道東上來,要走到街的盡處才看見。觀察所得,回收廢物不多,未知是清潔工剛收集不久,還是回收箱位置不便利少人使用,在僅餘的廢物中,市民分類正確,回收箱衛生程度合格。
4:15 pm@灣仔郵政局側
皇后大道東一大段路程,回收箱數量不多,這個位於郵政局門前,附近有胡忠大廈、合和中心、住宅和食肆商店。
箱內有喝剩四分之一杯咖啡的膠杯,日青:「他好心將塑膠杯放在回收桶,但裏頭有喝剩的咖啡,有機會污染整個回收箱的廢物,變相可能令所有膠不能回收。這個情况十分常見,好多人食飯食剩兩啖,喝飲品一樣。」
在佔中期間,日青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立法局門外自設廢物分類站,更落手落腳清洗發泡膠盒,出心出力。不管是佔領區的垃圾桶,還是街上的回收箱,她會留意回收箱裏頭的物資可否重用。「例如垃圾中有大水樽,泵頭,有些做環保酵素,自製梘液的人需要使用,可放上網看看有沒有別人需要,未必要拿去塑膠回收 。」
5:00pm@入境事務大樓
要在這一帶找回收箱不易,因部分回收箱設於建築物內,記者根據「咪嘥嘢」應用程式的位置資訊「尋寶」,從天橋過來直達一樓,找了五分鐘,在一樓尋遍不果,程式沒有標明回收箱位置的層數,最後要根據程式內的相片背景的「蛛絲馬迹」,在地下找到這個孤獨的回收箱,對望戶外公園,原來近距離有另一同伴守望。
1.廢紙箱多是公文袋、文件廢紙等。
2.塑膠箱內是不同種類的飲品及食品包裝膠樽。
3.金屬格則是汽水鋁罐,分類正確,衛生程度理想。
第二天
2:00pm@金紫荊廣場
觀察當日,有數個旅行團在參觀,金紫荊在太陽下特別耀眼,回收箱就在巴士站的不遠處,記者坐在一旁觀察。
但求就手 垃圾掉進回收箱
1. 現場沒有指引下,也不乏旅客使用回收箱,他們走向回收箱……將紙杯掉進最近的金屬格,咖啡膠杯也是掉進金屬格,只有小部分人分類正確。
2. 箱內骯髒,箱外更有不少垃圾和食物殘渣,吸引麻雀就地開餐。
3. 金紫荊廣場面積不大,但視線範圍內有一整列的白色垃圾桶,好奇心驅使,在廣場及海旁路快走一圈,不到五分鐘的步程,粗略計算有垃圾桶二十三個,個個乾淨企理,與回收箱的數量及整潔程度,成很大對比。
旅客回收意識不足
Celia認為:「很多旅客基本上都手執一個樽,在旅遊區,有多加回收箱的需要,而旅客應入鄉隨俗,就如我們去台灣旅行,不會因為少垃圾桶而將垃圾隨街丟棄,而是配合當地文化,希望旅客在香港的環保減廢上亦出一分力,當局亦應該增加相關的宣傳配合,提高旅客意識。香港整體的垃圾桶數量一向多得不成比例, 相對地減少垃圾桶數目,亦是為未來的垃圾收費鋪路,避免到時非法棄置垃圾收量上升。但市區垃圾桶多少是食環署負責,如他們選擇的是街道整潔,而非以環保為大前提,除非有跨部門的合作和溝通,否則要減少垃圾桶數量似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5大疑問
回收箱會定期清潔?
食環署表示,回收箱的抹拭清潔服務由街道潔淨服務承辦商負責清潔,頻次由每天一次至隔日一次不等。灣仔港鐵站A5及A2出口一帶,人流絡繹不絕,站口附近擺放了兩個回收箱,尚算方便,但使用時實在要抱有很大勇氣,因為它們骯髒不堪,若要掉棄廢物,手會接觸到那些黑色污漬,有一個回收箱地上更有不知名的白色粉末。記者三天後回到上址,回收箱依然骯髒。
回收箱擺放準則?
食環署按各地點的實際情况及需要,如街道情况、人流量、回收物料收集量、回收箱的滿溢情况及社區要求等因素,決定在公眾地方擺放回收箱。走在街上,不難發現有些地方要走很遠路才找到回收箱,有些則近距離有另一個。記者在灣仔郵局側的回收箱開始,沿皇后大道東走,兩旁均是住宅和商店,沿路有不少垃圾桶,從桶口窺探,發現不少可回收物資,卻因附近沒有回收箱,難逃直接送往堆填區的命運。
四合一回收箱旁 為何要放大口垃圾桶?
現在很多回收箱改為四合一設計,即三個回收格加一個垃圾箱,但有些地方會在旁會多放「大口」垃圾桶。
Celia認為:「這樣很多人會偏向掉落垃圾桶,因為大口設計實在吸引,隨手掉進去已經解決了手上的垃圾。而且回收箱的掩門通常都比較污糟,以一般愛整潔的香港人來說,寧願選擇垃圾桶。」
掩門設計有何用?
Celia:「垃圾桶也是開放式的設計,回收箱為何不可?掩門設計或許防止人執拾箱內的物資,但現實情况是很多鎖被人撬開,倒不如設計一個比較方便大家的款式,取消掩門,方便人們將垃圾分類,有望增加回收量。」
發泡膠垃圾多,可回收?
發泡膠飯盒是香港常見的廢物之一,在塑膠回收箱不時看見,內裏普遍有吃剩的飯餸。發泡膠即泡沫聚苯乙烯(EPS),由石油類化學品製成,一般有98%的成分是空氣,只有2%是聚苯乙烯,因此沒多少回收商願意回收。
日青:「帶有食物的發泡膠飯盒,技術上可透過離心機去除食物,全自動清洗,但因發泡膠價值低,一整車發泡膠飯盒,經處理後只剩小量的膠,沒多少人願意處理。現在香港的回收全是商業運作,由中小企負責回收、轉送和出售,發泡膠熱溶後,經過拉絲、剪粒,可再運回內地。建議可在社區加添配套設施,進行事前處理,例如壓縮,然後再送到回收廠,增加發泡膠回收的可能。 或者,政府可否徵收發泡膠入口稅,補貼清理發泡膠的處理過程?」政府也察覺發泡膠帶來的問題,在2007年的資料顯示,「政府會密切關注各種新產品的發展,考慮可否以這些產品替代泡沫聚苯乙烯產品」但到目前為止,發泡膠依然廣泛使用。Celia則認為,解決方法是否可從源頭入手,不應入口發泡膠?
環保署推出的流動應用程式「咪嘥嘢」,提供全港不同種類的回收點位置和資訊,程式內更有回收小知識。
www.epd.gov.hk/epd/tc_chi/mobile-apps.html
文/ 李佩雯
圖/ 胡景禧、陳淑安、李佩雯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吃掉一半的珍寶珠,為何要掉到金屬回收箱?」
「明明不到五步距離有回收箱,為何仍要將乾淨的塑膠掉進垃圾桶?」
「回收箱骯髒到不得了,叫人怎樣使用?」
廢物分類推行多年,近日環保署更推出「咪嘥嘢」流動應用程式,告訴你全港三色桶的擺放位置。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人人琅琅上口,將所屬廢物掉進正確的回收箱,看似毫無難度,現實情况?
很多人仍做不到,或者回收廢物骯髒,難以回收之餘,影響其他廢物回收的可能。
雖然承辦商有責任分類和處理,但市民可多做一步記者和環保組織成員,早前到了灣仔住宅區、商業區、旅遊區多個廢物分類回收箱觀察,看看裏頭有什麼廢物。
這場「廢物觀察」之旅,看到了人們使用回收箱的習慣,腦內還出現了一連串問號,由回收箱數量、擺放位置、設計、以至廢物的出路,這些問題有待解答。
灣仔回收箱廢物
4大地點逐個睇
「廢物觀察」之旅,從灣仔港鐵站開始,再上堅尼地道,下往石水渠街、皇后大道東、會展及金紫荊廣場一帶。
第一天
3:00pm@堅尼地道
堅尼地道一帶,有多座高尚住宅,街道特別清潔,每隔一段路,也有回收箱。記者分兩天觀察其中一個,裏頭有正確分類的廢物,但也有不少分類錯誤,甚至令人懷疑,有人視它為一個大垃圾桶。
1. 廢紙回收箱中,有個白色膠袋包着一些東西,打開看,先看到的是報紙,雖然沾滿菜汁難以回收,但總算放對位置吧!打開報紙,接下來的是即食麵膠碗、樹葉和泥土,與普通垃圾無異。日青:「可能以為有一張報紙,就應掉進廢紙回收箱?報紙沾滿菜汁,不能回收。」
2. 塑膠回收格中,有發泡膠飯盒,裏頭吃剩幾口飯,這情况在其他回收箱也十分常見。
3:30pm@石水渠街
從堅尼地道走一會,拐個彎,便到達石水渠街,高尚住宅變了唐樓和舊式樓宇,有街坊茶餐廳,也有一級歷史建築藍屋,社區味濃。回收箱設於聖雅閣福群會門前,若從皇后大道東上來,要走到街的盡處才看見。觀察所得,回收廢物不多,未知是清潔工剛收集不久,還是回收箱位置不便利少人使用,在僅餘的廢物中,市民分類正確,回收箱衛生程度合格。
4:15 pm@灣仔郵政局側
皇后大道東一大段路程,回收箱數量不多,這個位於郵政局門前,附近有胡忠大廈、合和中心、住宅和食肆商店。
箱內有喝剩四分之一杯咖啡的膠杯,日青:「他好心將塑膠杯放在回收桶,但裏頭有喝剩的咖啡,有機會污染整個回收箱的廢物,變相可能令所有膠不能回收。這個情况十分常見,好多人食飯食剩兩啖,喝飲品一樣。」
在佔中期間,日青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立法局門外自設廢物分類站,更落手落腳清洗發泡膠盒,出心出力。不管是佔領區的垃圾桶,還是街上的回收箱,她會留意回收箱裏頭的物資可否重用。「例如垃圾中有大水樽,泵頭,有些做環保酵素,自製梘液的人需要使用,可放上網看看有沒有別人需要,未必要拿去塑膠回收 。」
5:00pm@入境事務大樓
要在這一帶找回收箱不易,因部分回收箱設於建築物內,記者根據「咪嘥嘢」應用程式的位置資訊「尋寶」,從天橋過來直達一樓,找了五分鐘,在一樓尋遍不果,程式沒有標明回收箱位置的層數,最後要根據程式內的相片背景的「蛛絲馬迹」,在地下找到這個孤獨的回收箱,對望戶外公園,原來近距離有另一同伴守望。
1.廢紙箱多是公文袋、文件廢紙等。
2.塑膠箱內是不同種類的飲品及食品包裝膠樽。
3.金屬格則是汽水鋁罐,分類正確,衛生程度理想。
第二天
2:00pm@金紫荊廣場
觀察當日,有數個旅行團在參觀,金紫荊在太陽下特別耀眼,回收箱就在巴士站的不遠處,記者坐在一旁觀察。
但求就手 垃圾掉進回收箱
1. 現場沒有指引下,也不乏旅客使用回收箱,他們走向回收箱……將紙杯掉進最近的金屬格,咖啡膠杯也是掉進金屬格,只有小部分人分類正確。
2. 箱內骯髒,箱外更有不少垃圾和食物殘渣,吸引麻雀就地開餐。
3. 金紫荊廣場面積不大,但視線範圍內有一整列的白色垃圾桶,好奇心驅使,在廣場及海旁路快走一圈,不到五分鐘的步程,粗略計算有垃圾桶二十三個,個個乾淨企理,與回收箱的數量及整潔程度,成很大對比。
旅客回收意識不足
Celia認為:「很多旅客基本上都手執一個樽,在旅遊區,有多加回收箱的需要,而旅客應入鄉隨俗,就如我們去台灣旅行,不會因為少垃圾桶而將垃圾隨街丟棄,而是配合當地文化,希望旅客在香港的環保減廢上亦出一分力,當局亦應該增加相關的宣傳配合,提高旅客意識。香港整體的垃圾桶數量一向多得不成比例, 相對地減少垃圾桶數目,亦是為未來的垃圾收費鋪路,避免到時非法棄置垃圾收量上升。但市區垃圾桶多少是食環署負責,如他們選擇的是街道整潔,而非以環保為大前提,除非有跨部門的合作和溝通,否則要減少垃圾桶數量似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5大疑問
回收箱會定期清潔?
食環署表示,回收箱的抹拭清潔服務由街道潔淨服務承辦商負責清潔,頻次由每天一次至隔日一次不等。灣仔港鐵站A5及A2出口一帶,人流絡繹不絕,站口附近擺放了兩個回收箱,尚算方便,但使用時實在要抱有很大勇氣,因為它們骯髒不堪,若要掉棄廢物,手會接觸到那些黑色污漬,有一個回收箱地上更有不知名的白色粉末。記者三天後回到上址,回收箱依然骯髒。
回收箱擺放準則?
食環署按各地點的實際情况及需要,如街道情况、人流量、回收物料收集量、回收箱的滿溢情况及社區要求等因素,決定在公眾地方擺放回收箱。走在街上,不難發現有些地方要走很遠路才找到回收箱,有些則近距離有另一個。記者在灣仔郵局側的回收箱開始,沿皇后大道東走,兩旁均是住宅和商店,沿路有不少垃圾桶,從桶口窺探,發現不少可回收物資,卻因附近沒有回收箱,難逃直接送往堆填區的命運。
四合一回收箱旁 為何要放大口垃圾桶?
現在很多回收箱改為四合一設計,即三個回收格加一個垃圾箱,但有些地方會在旁會多放「大口」垃圾桶。
Celia認為:「這樣很多人會偏向掉落垃圾桶,因為大口設計實在吸引,隨手掉進去已經解決了手上的垃圾。而且回收箱的掩門通常都比較污糟,以一般愛整潔的香港人來說,寧願選擇垃圾桶。」
掩門設計有何用?
Celia:「垃圾桶也是開放式的設計,回收箱為何不可?掩門設計或許防止人執拾箱內的物資,但現實情况是很多鎖被人撬開,倒不如設計一個比較方便大家的款式,取消掩門,方便人們將垃圾分類,有望增加回收量。」
發泡膠垃圾多,可回收?
發泡膠飯盒是香港常見的廢物之一,在塑膠回收箱不時看見,內裏普遍有吃剩的飯餸。發泡膠即泡沫聚苯乙烯(EPS),由石油類化學品製成,一般有98%的成分是空氣,只有2%是聚苯乙烯,因此沒多少回收商願意回收。
日青:「帶有食物的發泡膠飯盒,技術上可透過離心機去除食物,全自動清洗,但因發泡膠價值低,一整車發泡膠飯盒,經處理後只剩小量的膠,沒多少人願意處理。現在香港的回收全是商業運作,由中小企負責回收、轉送和出售,發泡膠熱溶後,經過拉絲、剪粒,可再運回內地。建議可在社區加添配套設施,進行事前處理,例如壓縮,然後再送到回收廠,增加發泡膠回收的可能。 或者,政府可否徵收發泡膠入口稅,補貼清理發泡膠的處理過程?」政府也察覺發泡膠帶來的問題,在2007年的資料顯示,「政府會密切關注各種新產品的發展,考慮可否以這些產品替代泡沫聚苯乙烯產品」但到目前為止,發泡膠依然廣泛使用。Celia則認為,解決方法是否可從源頭入手,不應入口發泡膠?
環保署推出的流動應用程式「咪嘥嘢」,提供全港不同種類的回收點位置和資訊,程式內更有回收小知識。
www.epd.gov.hk/epd/tc_chi/mobile-apps.html
文/ 李佩雯
圖/ 胡景禧、陳淑安、李佩雯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