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戰後70年與「新冷戰」危機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1日 06:35
2015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5月9日,莫斯科紅場舉行了被俄羅斯傳媒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閱兵儀式」,以紀念當年抵抗納粹德國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


不過,這個「盛大」氣勢只反映在16,500名士兵及200輛各類軍事裝備、150架飛機拼合的畫面。10年前同樣的典禮,包括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西方主要國家在內的54國領袖聯袂出席,今年在美國與歐洲各國齊聲杯葛下,只剩下約20國,而且多數來自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以及社會主義國家,重現了當年東西冷戰時期的光景。


「取而代之」的,則是「崛起」中國的習近平高調出席,「俄中Vs.歐美日」的「新冷戰」畫面在此刻呼之欲出。


毋須贅言,歐美日立場一致地杯葛紅場閱兵,是因為俄羅斯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吞併克里米亞,並支持烏克蘭親俄叛軍的行動。面對西方的抵制,俄羅斯總統普京不以為然,批評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展示挑戰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決心。


普京的此番話並非無的放矢,近年來國際形勢的變化使立志要重建「強大俄羅斯」的普京備受壓力。2000年,剛當選總統的普京,在發生「911事件」後,率先表示與美國合作,共同對付恐怖活動。然而,冷戰時期應對蘇聯的北約不僅沒有因為華沙公約組織的解體而消失,反而不斷朝着俄羅斯的方向擴大,到了2003年鄰接俄國的波羅的海三國也紛紛加盟;另一方面,過去10年來周邊國家一波又一波的「顏色革命」,讓普京很不是滋味。去年普京在克里米亞與烏克蘭的「出格」行動中所要展現的,正是反制西方的「無畏」姿態。


然而,冷戰後席捲世界一波又一波的民主化浪潮下,俄國的朋友並不多,單憑俄羅斯難以獨力抵抗來自西方的壓力。因此,拉攏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成為普京的唯一選擇。


「中蘇交惡」陰影未煙消雲散

誠然,對同樣擔心受到「顏色革命」及「茉莉花革命」的波及,目前正在竭力阻止「西方價值入侵」的中國而言,深化與俄羅斯密切的戰略伙伴關係,既自然又必要。中國這次首度派出解放軍儀仗隊參與閱兵,另有兩艘中國軍艦也參加了在黑海沿岸新羅西斯克港舉行的勝利慶典,突顯了西方抵制下「中俄聯手」的景象。


不過,對中國而言,1950年代末之後「中蘇交惡」的陰影並沒有煙消雲散,毛澤東「獨立自主」的建國理念與外交原則仍影響至今。換言之,儘管有「上海合作組織」,儘管與俄國在軍事與能源方面的合作日趨緊密,但是「中俄結盟」不會發生。再者,如今「中國崛起」,「一帶一路」戰略形成與俄羅斯在中亞與中東的競爭關係,這些中俄之間的內在矛盾並不因歐美的壓力而消失。


莫斯科閱兵後,國際媒體的焦點將轉移到9月3日北京劍指日本的「抗戰勝利大閱兵」。20多年前歐洲冷戰結束,然而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的冷戰遺緒仍在。近年來中日對立持續,東亞的「新冷戰」危機也話題不斷,「俄中Vs.歐美日」新格局今後將如何推演,「戰後70年」的今年,是值得好好觀察的一年。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