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英國大選的結果,並未一如預測是保守黨與工黨不相伯仲維持懸峙國會,而是保守黨取得過半數議席,大幅拋離對手工黨,打破上屆需要與自由民主黨組織聯合政府的宿命。
然而,這並不代表未來5年的保守黨政府可以穩定渡過,政治碎片化仍然影響政局。一直以來,英國下議院的領先者當選的選舉辦法,被視為英國政壇保持穩定的因素,由於每個議席都由取得最高票數的候選人取得,使得全國性的兩大政黨能夠藉大黨優勢取得議席,形成少有變動的兩黨政治。但與此同時,由於其他落敗候選人的票數不被計入,議席與民意並不成比例掛鈎,每次選舉都有相當多的民意無法反映。
事實上,今次保守黨能夠組織多數內閣,並沒有解決問題,選舉制度只是把問題掩蓋。
民意與議席脫鈎
動搖制度認受
不同於上屆懸峙國會維持在傳統兩個半政黨制度之中,今次國會大選的衝擊是兩個主要政黨以外,極右英國獨立黨取得380萬票,偏向進步的綠黨取得110萬票,而以往框架中的自由民主黨也取得220萬票,但不論取態各異的獨立黨、自民黨和綠黨,加起來佔全國總投票人數近四分之一也好,3黨都只共取10席,無法在650席的下議院發揮其力量。
自由民主黨和綠黨本身已將改革選舉制度作為其競選政綱,選後獨立黨黨魁法拉吉也表明現行政治制度已經破產,綠黨再次當選的議員Caroline Lucas更表明願意與任何政黨在此議題上達成協議,包括政策主張上南轅北轍的獨立黨。選舉制度無法反映民意,造成愈來愈大的民主逆差,更隨着主張改革的政黨地位已經不能忽視,在此議題上彼此呼應,更不能將今次順利避免懸峙國會,視作問題已經毋須處理。
形成與蘇格蘭的對立局面
另一方面,今次選舉縮小其他政黨的代表性,卻也放大蘇格蘭民族黨在倫敦的聲音,蘇格蘭選民與英國的主流民意相反,選擇一個傾向福利政策、融合歐洲、與英國分道揚鑣的蘇格蘭民族黨。
從蘇格蘭議席數目來看,工黨、保守黨、自民黨只各取一席,其餘議席都在今次大選成為蘇格蘭民族黨囊中之物,形成蘇格蘭情勢一面倒的現象,似乎顯得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民意愈走愈遠,但若果從比例上來看,這3個在上次公投表明贊成留在聯合王國的政黨,共同得票近乎一半,顯示民意並非如此一面倒。但這個結果已經再次為蘇格蘭民族黨的分離路線打下強心針,分離主張會成為愈來愈強烈的隱患。
穩定內閣未必達至強勢
失去長久以來蘇格蘭地盤的工黨,將難以與保守黨競爭取回執政地位。但回溯之前歷屆英國大選,執政黨往往只是憑藉大概三成多的票數就取得過半數議席,有些例子,譬如1974年保守黨希思對決工黨威爾遜,更是得票多數沒有相應取得最多議席。在今次選舉,雖然保守黨在議席和得票都是最多,卻是在三成六得票取得過半數議席。雖則內閣保持穩定,但若果在全英取得執政權只需要三四成左右的相對多數票,同時蘇格蘭又顯得對保守黨執政的存有敵意,政府在國內的代表性實際上也是不足。
同時,試想想英國在歐洲議會的73個代表中,有24個屬英國獨立黨,在比例代表制的歐洲議會中代表相對最為多數的英國民意;如果英國國會選舉同樣有比例代表制成分,他們或許能夠參與聯合內閣,進而制訂對歐盟政策。但現今英國政府執政的是保守黨,歐洲議會有最大民意基礎的代表們卻又是另一個政黨,兩把出現在歐盟的聲音,使政府在歐洲事務上顯得弱勢。
引入比例代表制不能避免
雖然在2011年,英國已經就選舉改革進行過公投,結果保留原有領先者當選的制度;但參照諸如德國聯邦議會的做法,採用混合制選舉也未至於產生極大的組閣爭議。今次大選顯示制度不變實際上是威脅國家的隱患,只有在部分議席引入比例代表制,才能面對政治碎片化的事實,讓組成聯合政府的機會相對提高,為政黨彼此的折衷提供空間,更重建制度的認受性,當中可比19世紀至20世紀初多次改革選舉制度,讓勞動階層和婦女享有平等參政權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
作者是香港工黨幹事
然而,這並不代表未來5年的保守黨政府可以穩定渡過,政治碎片化仍然影響政局。一直以來,英國下議院的領先者當選的選舉辦法,被視為英國政壇保持穩定的因素,由於每個議席都由取得最高票數的候選人取得,使得全國性的兩大政黨能夠藉大黨優勢取得議席,形成少有變動的兩黨政治。但與此同時,由於其他落敗候選人的票數不被計入,議席與民意並不成比例掛鈎,每次選舉都有相當多的民意無法反映。
事實上,今次保守黨能夠組織多數內閣,並沒有解決問題,選舉制度只是把問題掩蓋。
民意與議席脫鈎
動搖制度認受
不同於上屆懸峙國會維持在傳統兩個半政黨制度之中,今次國會大選的衝擊是兩個主要政黨以外,極右英國獨立黨取得380萬票,偏向進步的綠黨取得110萬票,而以往框架中的自由民主黨也取得220萬票,但不論取態各異的獨立黨、自民黨和綠黨,加起來佔全國總投票人數近四分之一也好,3黨都只共取10席,無法在650席的下議院發揮其力量。
自由民主黨和綠黨本身已將改革選舉制度作為其競選政綱,選後獨立黨黨魁法拉吉也表明現行政治制度已經破產,綠黨再次當選的議員Caroline Lucas更表明願意與任何政黨在此議題上達成協議,包括政策主張上南轅北轍的獨立黨。選舉制度無法反映民意,造成愈來愈大的民主逆差,更隨着主張改革的政黨地位已經不能忽視,在此議題上彼此呼應,更不能將今次順利避免懸峙國會,視作問題已經毋須處理。
形成與蘇格蘭的對立局面
另一方面,今次選舉縮小其他政黨的代表性,卻也放大蘇格蘭民族黨在倫敦的聲音,蘇格蘭選民與英國的主流民意相反,選擇一個傾向福利政策、融合歐洲、與英國分道揚鑣的蘇格蘭民族黨。
從蘇格蘭議席數目來看,工黨、保守黨、自民黨只各取一席,其餘議席都在今次大選成為蘇格蘭民族黨囊中之物,形成蘇格蘭情勢一面倒的現象,似乎顯得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民意愈走愈遠,但若果從比例上來看,這3個在上次公投表明贊成留在聯合王國的政黨,共同得票近乎一半,顯示民意並非如此一面倒。但這個結果已經再次為蘇格蘭民族黨的分離路線打下強心針,分離主張會成為愈來愈強烈的隱患。
穩定內閣未必達至強勢
失去長久以來蘇格蘭地盤的工黨,將難以與保守黨競爭取回執政地位。但回溯之前歷屆英國大選,執政黨往往只是憑藉大概三成多的票數就取得過半數議席,有些例子,譬如1974年保守黨希思對決工黨威爾遜,更是得票多數沒有相應取得最多議席。在今次選舉,雖然保守黨在議席和得票都是最多,卻是在三成六得票取得過半數議席。雖則內閣保持穩定,但若果在全英取得執政權只需要三四成左右的相對多數票,同時蘇格蘭又顯得對保守黨執政的存有敵意,政府在國內的代表性實際上也是不足。
同時,試想想英國在歐洲議會的73個代表中,有24個屬英國獨立黨,在比例代表制的歐洲議會中代表相對最為多數的英國民意;如果英國國會選舉同樣有比例代表制成分,他們或許能夠參與聯合內閣,進而制訂對歐盟政策。但現今英國政府執政的是保守黨,歐洲議會有最大民意基礎的代表們卻又是另一個政黨,兩把出現在歐盟的聲音,使政府在歐洲事務上顯得弱勢。
引入比例代表制不能避免
雖然在2011年,英國已經就選舉改革進行過公投,結果保留原有領先者當選的制度;但參照諸如德國聯邦議會的做法,採用混合制選舉也未至於產生極大的組閣爭議。今次大選顯示制度不變實際上是威脅國家的隱患,只有在部分議席引入比例代表制,才能面對政治碎片化的事實,讓組成聯合政府的機會相對提高,為政黨彼此的折衷提供空間,更重建制度的認受性,當中可比19世紀至20世紀初多次改革選舉制度,讓勞動階層和婦女享有平等參政權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
作者是香港工黨幹事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