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於去年訪問全港近半中學,發現21%學校使用外判服務推行生涯規劃。早前有報道指有團體提供生涯規劃服務,索價20萬。亦有本身鮮有提供生涯規劃服務的語文中心,向學校推銷工作坊,質素成疑。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前迦密中學副校長何玉芬指學校不應依賴外判,而是應推出對學生最有幫助的校本課程。
「斬件式」外判服務參差
何玉芬批評,坊間的機構質素良莠不齊﹕「部分機構只會跟學生做一些『唔知點嚟』的測試,然後說你可以做這幾份工。」她指出只有前線教師才最熟悉學生需要,而且可更有效進行家校協作。相對外判機構斬件式的服務,校本課程亦更有持續性。
人生角色不止僱員
另外,部分學校乃至教育局傾向把生涯規劃等同於職業輔導,但何玉芬指出,「生涯規劃唔係幫學生搵份工咁簡單!」教育局於去年制訂出有關生涯規劃的指引(目前只有英文版),其英文版名稱:Guide on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Secondary Schools(暫譯為中學生涯規劃及職業輔導指引),已顯示職業輔導在當局眼中的重要。文件大部分篇幅均與職業輔導有關,例如當局為9個跟生涯規劃有關的概念釐清定義,9個概念均與職業有關。在第六部分「生涯規劃及職業輔導的實踐」中,當局更把生涯規劃簡化為三個組成部分:自我發展、職業探索及職業管理。但何玉芬強調,生涯規劃是全人發展的重要元素﹕「應是幫助學生自我探索,裝備他們日後在人生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時,有能力作出最明智的抉擇。」人生要擔演的角色不止是僱員,亦包括家庭中的角色或者社會中的角色等。
價值觀入手 思考成功定義
因此何玉芬認為,學校要推動成功的生涯規劃,應該涉及價值觀層面,例如鼓勵學生思考什麼才算是一個成功的人生﹕是要賺取豐厚薪金,還是對社會有貢獻等,而非單純幫學生找工作,這才能讓學生日後身處不同人生階段時都可作出明智抉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