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規劃﹕路遙遙 早籌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2日 21:35
2015年05月12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那麼,作為一個中學生應該幾時開始為將來的前途籌謀準備呢?從去年9月開始,教育局向每間中學提供每年50萬津貼,供學校推行「生涯規劃」,不少學校以講座、課外活動形式推動,協助學生做好升學及就業準備,更有學校主動結合過去畢業校友發起「良師益友」計劃,由畢業師兄指導師弟如何在職場上裝備自己;甚至有中學把「生涯規劃」列入初中通識科內推動。「生涯規劃」這個話題正在教育界中沸沸騰騰,有不少外判機構窺伺這塊肥豬肉,為學校提供「生涯規劃」外判服務,然而機構良莠不齊,有前中學副校長表示,最能為學生提供指引的,莫過於由學校提供的校本課程。


融入通識科 研習各行各業

過去,踏入高中階段後,不少學校都會安排學生參加一些職業簡介分享,或是參觀某些行業的日常工作情况作為升學就業輔導活動,讓同學們先作了解,再從中選擇適合自己性向或興趣的職業或科目。今時今日,升學就業輔導已延伸為「生涯規劃」。根據教育局的指引,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和終身的過程,以達至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生涯規劃教育在於培養學生獲得所需知識、技能及態度,以配合自己的興趣、能力、方向作出明智的升學或就業選擇,以達至全人發展。


找資料做訪問 比聽講座吸收

坊間不少中學以講座、課外活動形式推動「生涯規劃」,而仁濟醫院第二中學則於3年前已開始把生涯規劃融入初中通識科,以專題研習讓同學深入認識不同行業及升學路徑。該校副校長及通識科主任鍾偉成指出,以科本方式推行生涯規劃比斬件式的講座、課外活動更有效。


初中學訂目標時間管理

鍾偉成解釋﹕「生涯規劃融入學科,教師可以更容易制訂教學目標,並可以更有系統地評估,得知學生是否吸收。」他指一般講座流於學生單向、被動地接受資訊,但專題研習方式令學生主動找尋資訊,學習成效會更大。該校中一及中三生各需完成一份小組專題研習,分別以認識不同行業及升學途徑為主題。學生透過資料蒐集、參觀職業博覽、親身訪問行業中人等了解各行各業。


不少學校傾向把生涯規劃資源集中在高中。但鍾偉成表示,現時升學途徑愈趨多元,高中選修哪個學科亦會影響以後升學的科系選擇,所以該校在初中便以專題研習及其他科本形式讓學生更了解生涯規劃。例如該校設計了一套成長手冊,在德育課時使用。手冊滲入不少訂立目標、分配時間技巧等。鍾偉成解釋﹕「現今社會瞬息萬變,學生現時掌握的升學就業資訊日後可能已不合時宜,所以學校應培養學生掌握生涯規劃的通用技能及態度。將來假使學生改變事業規劃,這些核心價值觀及技能仍可通用。」教師亦會定期收回成長手冊及給予評語,檢視同學進度,因此教師可掌握個別學生情况。


◆「大師兄」指導 中六職場試工

有學校以專題研習讓學生更了解升學及就業途徑,而明年開校65周年的慈幼英文學校則善用其強大校友網絡。該校除邀請校友回校分享工作經驗外,更在3年前推行校本工作實習計劃,讓中六生提早經歷職場考驗。


傳授面試心得 實習後匯報

該校在今年1月舉行了一次職業講座,邀請了從事酒店管理、室內設計等15個行業的「大師兄」回校分享。為提高學生參與度,學校先蒐集學生意願,然後分配學生到感興趣的職業。校長杜玉燕表示,此舉令學生出席時表現更認真,而每組只有約20人參與,亦令雙方互動更多。另外,大師兄都很樂意留下聯絡方法,鼓勵師弟日後聯絡他們,這些都是外判校外團體不能做到的。


啓發學生入IT界 創業寫Apps

另外,學校於3年前亦開始推行學界少有的校本工作實習計劃,名為「良師益友」計劃。由一班熱心校友負責牽頭,聯絡公司提供暑期實習職位空缺。目前有3間公司參與計劃,業務包括成衣、會計及資訊科技。大師兄全程跟進參加的學生並提供輔導,例如在首階段的校內面試,他們會先跟學生傾談,再配對適合其性向的公司及崗位。之後師兄又會向師弟傳授面試心得。完成實習後,師兄會聽取學生匯報及給予意見。杜校長指出,跟校友共同協作實習計劃可分擔教師工作量。另外,跟學生個別外出尋找實習機會不同,師兄全程跟進並提供一對一指導,對學生個人成長有更大幫助。


去年參與實習計劃的學生朱晉廷及汪肇峰表示自己獲益良多。朱晉廷坦言,當時自己剛完成中六課程,沒什麼目標。但實習期間學習到很多事情,例如人際關係及說話技巧。他被安排在資訊科技部門工作,亦令他萌生往資訊科技發展的念頭﹕「之前以為資訊科技就是光對着電腦,非常刻板,但實習過才知道當中涉及跟不同部門的溝通。」他其後跟朋友成功申請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邊兼顧大專課程邊替客戶撰寫手機應用程式。另一名參加的學生汪肇峰亦表示此經歷豐富了他的見識,亦學習到很多職場禮儀。他們都表示師兄一直很關心他們,面試當天更親自接載他們前往面試,沿途不斷鼓勵,令他們更有信心應付。


文﹕梁淑英

圖﹕胡景禧、鄧宗弘、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