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品方﹕未來已來——兩制進入演進期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5日 06:35
2015年05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7年特首選舉方案能否通過,到了新的轉折點。激進泛民反對的各種說法,通過幾年來各種新型群衆運動,市民一般都耳熟能詳了。他們反對的主要論據有兩個:第一,要真普選, 即一般選民同時要有提名權;第二,如果接受以8.31框架為基礎的政改方案,「袋住先」就會變成「袋一世」, 因此寧願推倒重來。


其實這兩點都有問題。第一,普選無所謂真假。英國最近大選,卡梅倫重新當選首相,一沒有公民提名,二沒有全民普選。第二,飯要一口一口吃,這道理誰都知道。袋住先怎麼就等同袋一世,以後沒辦法改進了?這是形而上學,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更貶視港人務實進取永不言棄的精神。


當前的基本矛盾,是東西方文明體系兩種價值觀的衝突。裏面有文化的差異和歷史的糾葛,是香港回歸從殖民地背負演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早晚要來。戰後70年了,迎來世界格局的轉變,中國世紀正式來臨,這是考驗所有人的時刻,看你有沒有大歷史的視野和長歷史的目光,在這個嶄新的階段為我們香港的未來籌謀。政改方案帶出一場港人廣泛參與和關注的運動,可讓年長的一代系統地明辨歷史,客觀地與沒怎樣經歷過殖民地時期的年輕一代好好地溝通,能夠不指摘不饒舌,多聆聽多關懷, 那會多好。


不同的政治、經濟、科技環境,會塑造出不同的行為。昨日我們年輕時的心態,已無法在今天的環境中複製。在全球市場一體化,一帶一路整合和移動互聯網加的新時代裏,年輕人已不被老舊的一套牽着鼻子走。他們面臨低薪酬和高消費的挑戰,有他們自己打造舞台,走向國際和圓夢的方式。我們應該相信,年輕人不比我們少主動積極或拼搏創新。新的青年政策、環球教育和社運模式,要求老一輩的我們讓出空間,給予時間。最終年輕人會分辨出個別的政客和學者在時代大局的綜合判斷上,究竟誰是誰非。


這不就是世代交替?老一輩的民主派招式用老了,反而益發激烈。香港不可以繼續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了。讓新一代的後起走自己的路才對。年輕人跟我們當年一樣,都在追求成功和快樂。他們有年輕人自己的方式。要讓他們看到所有的可能性,然後自己做選擇。要接受他們用我們可能看不順眼的態度或方法,去實驗我們未必全部認同的人生或社會。他們經驗過後,也許痛苦,也許失落,也許迷惘,也許對我們的苦口婆心已經忘記。這些經歷,我們那些年都曾經有過,現在要承認是他們應得的權利。


兩處可改善的空間

歷史巨輪往前趕,不等人。中國發展了;無視國家的成就,就像一葉蔽目,不見森林。兩制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進入過渡期。大環境在演變中, 更大的變化還要到來。香港要避免被邊緣化,甚至被虛無化,就必須有環球眼界和寬宏氣度,對大陸的崛起不要小心眼應對,更不可輕易說去中國化;負氣離家出走,只會成棄兒。歷史在演進,將來在展開,變化正翻天覆地,不能再原地踏步。有些事情,「待一世」,那就永遠錯過。「袋住先」的概念,在宣傳角度上有點誤導,較好的口號應該是「上車先」。先開步走,取得周旋的餘地,往後可以慢慢改進。這個觀點可以反映一般香港市民的聲音。他們想要走一條理性冷靜務實的民主路,不想原地踏步。


機遇難得,機不可失。特區政府政改方案的口號說一定要得,可能給市民錯誤的感覺,認為太强硬了。現在看來,方案還存在兩處可改善的空間,爭取更多民意支持「上車先」,為時未晚。 第一,提名委員會的產生辦法裏面個別的分組選區把團體票和公司票改成個人票,擴大提名委員會的民主因素以改善提名委員的代表性。 第二,特首選舉要能獲得50%以上的有效贊成票,保證當選的特首能有過半數的民意支持。 這兩點有助於特首執政的威信。市民期望特首競選時能夠承諾注入日後優化普選制度的動力,往前推動民主改革,爭取相關本地立法的最大空間。相信這是有效爭取中間游離市民支持政改方案的重要因素。


此外,筆者認同要取得三分之二甚至70%或以上的民意對「上車先」的支持,才有日後長治久安的基礎。不然,勉强通過政改方案,扭轉不了勢成騎虎的對立撕裂,無助改變頹勢已成的政治局面。假如政改方案通不過,一切照舊,停滯不前,紛爭持續,那是香港市民集體共業的歷史事實。香港普選特首對大陸民主進步可起示範作用。歷史的必然和偶然在這裏相遇。若這次機會錯失,而且失諸交臂;儘管遺憾,也只能這樣了。起碼筆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已盡了極大的努力。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