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扣除通脹 樓價僅高九七11%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6日 06:35
2015年05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最近與惹火地產界人士湯文亮合作,以錄影方式推出「湯文亮會客室」,一起做主持,邀請各界政經名人探討香港的前景和挑戰,首集邀請到「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做嘉賓,大談香港的經濟、政治和樓市,精彩紛呈。


林奮強在會客室提到,過去數年香港樓價飈升,除了因供應短缺,重要原因還包括息口低企和市民收入增加。他說:「理論上如香港息口跟美國息口加1厘,市民收入要升10%才可抵銷加息影響,但過去數年香港長期處於低息環境,而香港市民的家庭收入則在5年間升了33%,樓價升自然合理。」


外資難捱貴租撤走 或成港樓隱憂

湯文亮也補充說,在香港買樓就如買香港這間「公司」的股票,市民買樓是向香港投信心一票,而林奮強回應,其實樓價因土地供應短缺而令升勢火上加油,未必是好事,「住宅、商廈和舖位的價格及租金高企,會令香港的吸引力減弱,如一旦本地及海外機構覺得因樓價和租金太高而令營運成本太高,考慮遷往其他國家,隨時一去不返,便成為他日香港樓價大跌的隱憂」。


他舉例說,香港西九遲遲未發展,新的商廈用地供應極為緊張,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過去10多年透過填海發展了濱海灣商業區,提供大量廉價的甲級商廈樓面。結果,新加坡吸引了大批跨國金融機構遷往新加坡,從而製造了龐大的金融業就業機會,當地從事相關高收入行業人數由30萬飈升至60萬人,而香港同期的金融業從業員人數增長則似有若無(圖1)。林奮強指出,香港如能早作規劃,將西九或其他商業項目發展起來,將那30萬個高收入職位吸來香港,那大約等同香港30年的大學畢業生數目,令年他們畢業後更易搵工,也會減少怨氣。


社科院:港競爭力遭深圳超越

中國社科院昨天發表2014年《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被深圳超越,失落連續12年擁有的榜首排名。藍皮書分析2014年全國城市競爭力,在兩岸四地294個城市中,香港在「綜合增量競爭力」港由前年第18位,下跌至去年第32位,但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則仍然排第一位,其後是上海、北京及澳門。


報告指香港守成有餘,創新不足,過度着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五大產業,對不少規模細、新興及極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而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嚴重不足令房地產價格過快增長,高租金擠壓了其他行業的利潤空間,阻礙新興產業發展,長遠看缺乏新興產業業態的支持和引領。社科院有關說法,與林奮強指香港因缺乏供應而令樓價和租金高企,不利前景,是否有相似之處?


貴租削競爭力 礙非主流產業發展

報告亦指出,香港缺乏支持創新科技發展的計劃,令知識城市競爭力落後於內地多個城市,而去年的佔領行動及港人和內地旅客的摩擦,也削弱了香港的和諧城市競爭力。


只會買貴 不會買錯?

筆者有一個問題,香港的樓價長期位於中國城市首位(甚至可說是全球城市中最貴),是否與香港競爭力也長期居首有直接關係?如今排名被深圳超越,是否也可看作是香港樓價的警號?

筆者接觸的一些朋友認為,香港樓價長期大漲小回,只要有能力持貨,只會買貴,不會買錯,是真的有道理嗎?筆者剛在網上看到一些有趣資料,美股近年屢創高位,也開始有不少美國人認為美國的股市,只會買貴,不會買錯,說就算是在1999年科網泡沫年代入市,只要持有到現在,還不是大賺特賺?

固然,現今年的道指,雖曾經歷科網泡破和金融海嘯,也分別較1999年和2007年時的高位再升了55% 和28% (未計股息回報),看似表現不俗,但大家似乎忽略了通脹的因素。如計入通脹,其實現時的道指,只較1999年和2007年的高位分別高出約10%和13%(圖2)而已。以持有美股接近16年,扣除通脹後未計股息回報升幅只有10%,實在難說吸引,亦反映如在高位入市坐艇,就算多年後能返家鄉,因通脹因素和機會成本,會大大影響投資成績。


摸頂買樓 後果可以很嚴重

那香港的樓價表現又如何?現在樓價指數高於1997年金融風暴前高位約38%(圖3),但扣除通脹後實際升幅僅11%,如不計租金收入,單計整體樓價升幅,如在高位接火棒後18年後才賺得11%,也絕不可說是成功的投資,亦說明了高位追貨,如不慎摸頂,後果可以很嚴重。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湯文亮會客室 探討香港危與機

有片睇﹕收看精彩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25522.ht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