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後巷,陰陰濕濕、髒亂發臭,除了打劫、煙民「打邊爐」、「暗角打鑊」,還可以用來做什麼?政府說要打造「聰明城市」,發展局倡議「活化後巷」,可是「活化」兩字一出,根據往例,必然令人慘不忍睹。但原來在一些歐洲人眼中,後巷是香港的獨特產物,吸引力足以令他們流連忘返。
兩位來自瑞士的註冊建築師 ,Géraldine Borio(布珠珠)和Caroline Wüthrich(胡洛琳),離開風光如畫的歐洲,二○一○年移居香港,第一眼看見我城,就覺得自己身處「白蟻巢」。
但她們更深入「巢穴」,帶着她們的「變種」設計STAG,儼如城市後巷裏的backpacker,在窄道之間穿梭往來,探索出這個城市獨有的網狀公共空間,並將這些發現,記錄進新書《香港之間》。
跟她們背着STAG,走到北角綠意盎然的後巷,興之所至,我們又停下來聊天,站得累了,不必蹲着,就打開STAG,悠悠閒閒坐下來,重新擁抱本來就屬於每一個人的生活空間。
香港的「白蟻巢」
香港是「白蟻巢」,這個形容實在單刀直入,這裏密密麻麻的生活空間,令人窒息。Caroline描述她首次踏足香港的感覺:「香港看起來的確像『白蟻巢』,如果你初來甫到,不熟悉這個城市,會覺得空間這麼細小,怎會適合人類居住?但我們同時也沒有太驚訝,我們曾在其他城市做過研究,例如曼谷,大概也了解高密度的城市特徵,但我們完全被香港迷住(fascinated)。」坐在旁邊的Géraldine補充說﹕「我第一次看到這麼高、這麼密集的建築物,我記得我們那天是夜晚才到達,看到大廈上的窗戶一列列並排,倒影着窗戶裏的人,那麼多人住在裏面,有很強烈的對比,實在讓人很震驚。」Géraldine的名字對香港人來說不易發音,於是她用名字的第一個音取了個中文名,叫珠珠,而Caroline就叫洛琳。
在此之前,她們腦裏的香港印象,就是極為典形的明信片夜景,燈光璀璨。Caroline說得起勁:「我們知道香港應該不止如此,還有什麼藏在她背後呢?我想這是香港最有趣的地方。當你心裏有這幀明信片印象,你想像不到可以怎樣在這個地方居住,她的真實身分是什麼?但當我們愈走愈近的時候,我們便知道,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可以發掘出乎意料的事物,也展現了非常人性、創意的一面,以及日常生活裏的人物。」於是由第一印象開始,她們便開始這個城市實驗,探索邊緣公共空間(edge public spaces),至今已經五個年頭。
後巷像面鏡 反映城市空間問題
她們的足迹遍及港九新界的後巷,所發掘到的,或許比我們都多,她們看見人們在狹小的空間裏煮飯、吃飯、打啤牌、剪髮、睡覺,各適其適,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曖昧交疊。「在香港,大家住在一幢大廈裏的一個小單位裏的狹小空間,不會和鄰居說話。直到你發現這些後巷,它最美麗的地方在於人們豐富的交流,來自這麼細小、特別的空間,你需要跟別人打交道,不然你便會跟他們合不來,而人們在這裏活動不會受任何限制,是很有機地進行的。」Caroline說後巷像一面鏡子,反映出這個城市如何建構,空間出現了什麼問題。如果香港不是一個石屎森林,就不會形成這種後巷生態,Géraldine說:「你站在兩面高牆之間,像身處峽谷,但這也反映了這座城市的好,高樓和高樓之間的狹縫,令香港變得獨特,而且強烈地影響着你的情緒。如果你能忍受那些臭味,其實裏面蘊藏的東西很值得探尋。」Géraldine喜歡深水埗的庶民風貌,Caroline提到佐敦繁雜的後巷,即使是她們工作室Parallel Lab身處的北角,也有令人驚喜的綠色角落,全都是城市裏不能或缺的緩衝地帶。她們發現,巷與巷之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網絡,是連綿不斷的,像織布上的紋理。
隨處坐下的背包客
直至有一天,她們在後巷裏待了十二小時,體力不支,「我們決定要去拿張櫈子來坐,那時我們看起來才不再那麼像寡婦。」Géraldine笑着說。摺櫈是港式「武器」之首,也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想不到她們將stool(櫈)和bag(袋)的元素結合,創造出STAG這個變種(mutation)摺櫈。STAG摺起來可揹在背上,打開來可優雅端坐,也有袋子可帶個人物品,讓人像一個城市背包客,隨意行走,隨意坐下。她們於是由觀察者變成行動者(actor),Caroline說:「STAG像一道橋樑、一個連接點,可以探索這個城市,當你想坐下時,你就是屬於那個地方的。」
一百二十張STAG,Made in Hong Kong,她們找到三位身處後巷的工匠,陳伯、洪伯和保華,邀請他們依設計縫製。STAG背包物料來自香港大廣告公司的廢棄大橫額,摺櫈骨架來自普通店舖,背帶由陳伯每天用手縫製,每條帶有五行鏠線,以米計算,帶子本是用以搬運家俬,所以堅韌耐用。工具製成後,她們的行動隨即開始。
後巷空間的四種可能
Géraldine認為公共空間是城市的重要元素,讓人得以交流,除了家裏的私人空間、商場的偽公共空間外,後巷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可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免費進入。「香港的公共空間受很多監管,也不撥予公眾使用,但我們發現後巷可以補足這欠缺的部分。」她們的研究再進一步,邀請市民到後巷,一起體驗四種使用後巷的方法。
第一次行動,她們在九龍公園聚集,將STAG帶到現場,向公眾講解及示範,邀請人們即場試用,探討何謂公共空間。這是二○一二年,也是Hong Kong and Shenzhen Biennale of Urbanism爕rchitecture建築雙年展有關的項目,在香港及深圳均有舉行。第二次行動,在天后後巷,她們在牆上掛起白布,辦了一個露天影院,播放陳果的電影《細路祥》,電影也有在後巷取景,場景互相呼應,當日還來了十五個觀眾。第三次是一個下午茶敘,她們帶了茶壺、熱水,在大坑的後巷一起品茗,那天突然下起大雨,但Caroline說:「要謝謝那裏的人,突然間有頂篷打開來,這些事情沒有預先準備過,都是自發的。」第四次,Géraldine說﹕「這是一個測試,我們將限制再推進一點,看看有什麼事情會發生,可以創造什麼。」她們在灣仔後巷辦了一場音樂派對,請來本土DJ Wendy Wenn玩電子音樂,有父母帶着子女來、年輕人、老人、任何國籍的人,百多人蜂擁而來。派對由晚上八點開始,後來警察來了,原來已是晚上十一時多,請她們將音量收細,僅此而已。
北角的隱藏後花園
跟着這兩個異國女子,背着STAG,在北角的後巷游走,竟然像漫遊異國。背上的STAG其實很輕便,帶子寬,揹起來很舒服,然後一打開便是一張摺櫈。她們帶筆者去看她們很喜歡的小巷,經過坐滿街坊的長櫈,繞過短牆,嘩,後花園似的,地上鋪着青苔像一片草地,旁邊有樹有盆栽,一道樓梯拾級而上,完全推翻後巷的臭名負評。這也是新書發布會的地方,到時熒幕會掛在樹身,人們可坐在樓梯上觀賞。這條小巷,街道先向下斜再向上升,視線越過天橋之後,還可以看到狹縫中的海,甚至對面的九龍。
問她們,如何讓香港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宜居住?Caroline說﹕「第一種改變是,改變觀看事物的方法,這也是我們在做的事,很多人一開始也覺得後巷不是那麼正面,但首先改變這種想法,已是很大的改變,這沒有政府介入,已經能讓你覺得有更多機會,而不止是失望。」而Géraldine說﹕「我建議人們多利用和發掘這個城市的優勢,香港也可以有很多可能。如果你在室內沒有太多空間,那麼走出來吧,找個適合你的地點,我們已經測試過啦!」她還笑說,如果沒有地方辦派對,就到街上來吧,不過也得小心,「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他人」。
《香港之間》新書發布會
《香港之間》記錄兩位瑞士建築師Géraldine Borio與Caroline Wüthrich在香港探索另類公共空間的旅程,以及STAG的藝術與研究計劃。同場播放瑞士導演Isabelle Mayor拍攝的二十分鐘短片STAG in Hong Kong。
日期﹕五月二十二日(五)
時間﹕晚上七時至九時
地點﹕北角後巷(北角英皇道408至416號之間後巷,見圖)
詳情﹕www.mccmcreations.com 及
www.park-books.com
Parallel Lab
www.parallellab.com
文/ 李寶瑜
圖/ 受訪者提供、李寶瑜
編輯/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