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多年前,在商場美食廣場內,有一個約七、八歲的小孩大吵大鬧,發出吖吖的怪叫,旁人看來像是扭計似的,媽媽面對他似乎無計可施,過一陣子,男孩索性躺在地上大喊大叫,那是下午6時多人來人往的美食廣場。這一躺,惹來全場側目,而且掃在母子身上的,都不是友善的目光;又有幾人竊竊私語,是那些「唔識教就唔好生啦!」之類的話。
當時筆者正在現場,由於工作關係,對自閉、過度活躍這類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情况都略知一二,心想這不幸孩兒泰半是患有自閉症。記不起事情擾攘多久,最後又如何收科。最令筆者心酸的是,那位無助的媽媽,本身已有個不懂跟她溝通的兒子,還要面對社會上不少的冷眼,她的壓力、淒酸,旁人怎會明瞭。
模擬活動助孩子投入社區生活
相信不少育有自閉孩子的父母,都有以上媽媽的經歷。今期「與別不童」的專題中,記者採訪了一位爸爸,他表示每次帶自閉兒子上酒樓時,兒子都會大叫大哭,連好朋友也勸說爸爸,下次別要帶他出來了。可想而知,自閉孩子外出時的情緒行為的確為父母帶來了不少問題。但稚子無罪,是否把他們關在家中就等如把問題完全解決?
要讓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投入社區生活,專家教路,父母平日可多安排相關課堂的教學活動、模擬活動及社區實踐活動,讓他們活得更自在。當然,沒有你的了解與包容,他們上多少堂模擬活動,都是枉然。
文﹕陳詠詩
當時筆者正在現場,由於工作關係,對自閉、過度活躍這類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情况都略知一二,心想這不幸孩兒泰半是患有自閉症。記不起事情擾攘多久,最後又如何收科。最令筆者心酸的是,那位無助的媽媽,本身已有個不懂跟她溝通的兒子,還要面對社會上不少的冷眼,她的壓力、淒酸,旁人怎會明瞭。
模擬活動助孩子投入社區生活
相信不少育有自閉孩子的父母,都有以上媽媽的經歷。今期「與別不童」的專題中,記者採訪了一位爸爸,他表示每次帶自閉兒子上酒樓時,兒子都會大叫大哭,連好朋友也勸說爸爸,下次別要帶他出來了。可想而知,自閉孩子外出時的情緒行為的確為父母帶來了不少問題。但稚子無罪,是否把他們關在家中就等如把問題完全解決?
要讓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投入社區生活,專家教路,父母平日可多安排相關課堂的教學活動、模擬活動及社區實踐活動,讓他們活得更自在。當然,沒有你的了解與包容,他們上多少堂模擬活動,都是枉然。
文﹕陳詠詩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