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樓價高企,香港人難以置業不是什麼新聞,在發展是大道理下,住在香港的雀鳥也要學懂適者生存之道,為了繁殖下一代,築巢也懂得「執生」。
鳥巢外形看似差不多?
細心留意,會發現牠們有些是出色的水泥匠、有些是編織高手,有的更是天生的工程師,牠們不追求豪宅,只求實際,鳥巢主要功能是養育下一代,也有保暖作用,更重要是保護雛鳥免被掠食者發現,可惜避得過大自然的天敵,有時也避不過人類的破壞,即使是與人們生活親近的雀鳥家燕,牠們辛苦築來的巢,也可能一朝被毁。
又高又隱蔽 避開人蛇貓
上星期,和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召集人王學思一起在市區觀察鳥巢,不得不佩服鳥兒的築巢智慧,根據習性,就地取材,以簡單材料築出一個具功能性,又有室內設計元素的居所。鳥巢用來傳宗接代,養育幼鳥,牠們不會浪費體力做多餘的事,築巢不貪心,不會築到無限大,夠住就好。鳥兒的敵人,是猛禽、蛇、貓和人,「只要令這四種生物去不到鳥巢,牠們的下一代才有機會在學會飛前安全成長。所以築巢位置一是高,二是隱蔽,或位置險要。體型細小鳥類,鳥巢通常較隱蔽;強悍好打的雀鳥,如猛禽及喜鵲,鳥巢通常不需要隱蔽,反而要一眼關七,看到有敵人就飛出去趕走」。
近年愈來愈多人愛上觀鳥和拍攝雀鳥,可是有人為了拍得好照片,干擾自然生態,剪枝、搬幼鳥出巢、爬上樹拍巢中幼鳥,這些偽生態攝影的自私行為過分,不但使幼鳥受驚或受傷,鳥父母更有可能因感到危險而棄巢,令幼鳥的生命白白斷送。此外,王學思表示,「鳥兒努力求生的智慧及毅力,需要我們以實際行動去保護,例如鳥巢位置絕不宜在網上公開詳細披露,而觀察時,應盡量低調及維持短時間,否則會暴露了鳥巢位置,吸引牠們的天敵去襲擊。」
家燕 水泥匠
不做怪獸家長 兩周斷糧
除了麻雀,家燕是最親近人類的雀鳥,常住在我們的家附近,因此被稱作家燕。牠們秋天會到東南亞過冬,春天回港,若有命回來,而鳥巢有幸還在,居住環境沒變,會重臨舊居,繁殖下一代。現在是家燕繁殖的季節,在一些樓底不高的建築物簷篷下,常看見小小的家燕鳥巢,住有數隻嘴唇像塗了黃色唇膏的家燕BB,父母在附近飛過不停捕捉昆蟲,每當父母飛近,家燕BB用盡力張大口,發出吱吱聲,吸引父母餵食。這一抹黃,據悉有刺激父母餵食的功能,當BB日漸長大,黃色漸退,是時候要學懂獨立了,儘管口張得再大,父母也無動於中,不甘做怪獸家長,BB約兩星期便長大,離開家中闖世界。家燕媽媽一次生二至五兒,視乎經濟條件(附近有多少糧食),與人類無異。
家燕是飛行高手,在空中張大口捕食昆蟲,住市區的家燕家長忙碌得多,因食物多是蚊、飛蟻之類的小型昆蟲,要「密食當三番」餵飽子女,不像住郊區的家燕,容易找到蜻蜓等大型昆蟲。市區家燕要懂得避巴士,郊區家燕則要識避猛禽,加上過冬及回歸路途危機四伏,能保住生命回港繁殖,算是命大,難怪老一輩說,家燕在家的屋簷下築巢,會帶來好運。
玻璃幕牆光滑難建家
王學思:「家燕體重約十五克,父母通常不在鳥巢,擔心負荷太重,只在鳥巢附近搵食和休息,BB也可向父母學習怎樣搵食。在市區或鄉郊也可發現家燕巢,建築位置常在簷篷的角落,活動簷篷的伸縮臂,甚至是鐵枝上一些有瓦遮頭地方。牠們的築巢方式,適應了人的建築,但現在新建或重建的建築物,採用玻璃幕牆或強化磚,由於表面太光滑,令家燕及小白腰雨燕難以築巢。」
潔癖鳥 巢外大解
家燕愛乾淨,幼鳥未懂飛,上廁所時會將尾巴擺出巢外排便,避免弄污鳥巢,但父母則會外出解決。有些人會DIY一些方法,包容家燕這習慣,例如用衣架及毛巾,放在鳥巢下,以防中頭獎,與牠們和平共處;有些則容不下鳥巢,把它剷走。王學思說:「小白腰雨燕,同樣會利用建築物的屋緣部分建巢,早前有人把多個雨燕巢一次過剷走,由於牠們腳短不能落地,要在高處滑翔起飛,多隻雨燕無家可歸,只能倒吊在原址,並發出淒厲叫聲。」
碗形泥水巢
家燕是泥水專家,擔泥高手,鳥巢以濕泥和乾草作建築材料,牠們在建築地盤、公園、花槽或田野間尋找巢材,每次含着濕泥,來回一口又一口的建巢,巢的外形像由多顆濕泥丸建成。鳥巢主要靠泥土撐起整個結構,待下層乾涸,才築上一層,巢內更墊有草幹或羽毛作軟墊,讓BB住得舒適。建造一個鳥巢,約需三百個濕泥丸,需時約一星期。
相思 編織高手
相思鳥,又命暗綠繡眼,明顯特徵是眼的周圍環繞着白色絨狀短羽,形成鮮明的白眼圈,故名繡眼。由於形態嬌小,樣子美麗,鳥聲動聽,人們愛飼養,是常見的籠中鳥。生活在大自然的相思,自由自在,常在樹叢間蹦蹦跳,築巢地點以安全為上,家燕擅長泥水,相思鳥則精於編織鳥巢。
碗形編織巢
相思並非強悍好打的雀鳥,築巢的地點常在大樹中隱蔽的樹枝分叉處,以小型樹枝、樹皮、蜘蛛絲、木棉絨、苔蘚等編織成一個深碗形的小窩鳥巢,內墊有羽毛細根,草莖等,約供兩隻雛鳥居住。現在也是相思的繁殖季節,若在市區發現相思巢,亦不要駐足欣賞,王學思提醒:「你在看鳥時,鳥兒也很可能看到你,很多雀鳥感到危機逼近,為保安全或會棄巢。」
喜鵲 室內設計師
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徵,牠們適應能力強,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公園和花園都能看到牠們的身影,是雜食性鳥類。牠們的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背末有紫色或藍綠色光澤,腹部為白色,白天覓食,夜晚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喜鵲是甚為機警的雀鳥,雌雄鳥會輪流分工,一隻覓食,一隻負責守望,如發現危險,守望鳥會發出驚叫聲,告知覓食鳥一同飛走。
精巧粗獷鳥巢
喜鵲的巢常築在高大樹木的樹冠頂端,主要由粗大枯枝構成,反映了牠們的強健體格。鳥巢外形粗獷,遠看像一堆亂枝,實情包含了室內設計元素在裏頭。外層為枯枝,間雜着雜草,內層有較細的枝條,內墊有幼根、棉絮、獸毛等柔軟物質,整個巢由枝條交錯搭建,非常穩固。牠們先在樹枝的分叉處築巢底,然後逐步向四周建「圍牆」,巢則留有洞口,方便進出。雌雄鳥會一起建巢,但銜枝條的粗重工夫,大多由雄鳥負責。
小鸊鷉 水上建築師
常被誤認為是鴨的小鸊鷉,其實和鴨沒關係,沒有鴨嘴,屬鸊鷉科。見於水塘或池塘,以捕捉小魚為糧食,腳趾三前一後,腳有獨特的瓣蹼,像我們穿上蛙鞋,擅於游水及潛水,並會發出「嗶嗶嗶嗶」獨特叫聲。
繁殖季的小鸊鷉頸側羽毛紅褐色,體側帶點黑紅褐色,背部羽毛黑色,尾部羽毛白色,非繁殖季時,羽毛主要呈深及淺棕色,方便隱藏。牠們的優點之一,是對幼鳥無微不至的照顧,常把幼鳥擱在背上或雙翼間浮游,以防幼鳥受傷害,及方便餵食。
水中浮牀
牠們會在池面築巢,「因腳生近尾部,有利潛水,但不利於行走,所以要在水面築巢,方便一上水就能上巢,不用行。在水中亦可減少被陸地獵食者攻擊的風險。」王學思說。巢材主要是樹葉、植物莖幹等,築成一張小浮牀,下蛋後如外出覓食,會用巢材蓋着鳥蛋以防被獵食者發現,當幼小鸊鷉離巢學習獨立生活時,先在小水池中練習游泳、潛水,小鸊鷉媽媽會在旁守護。
燕子手冊
觀鳥會的燕子研究組早年印製「燕子海報」,介紹家燕及小白腰雨燕,讓市民認識這兩種常見鳥類,海報將近派罄,他們近日正籌備新一份「燕子手冊」,加入更多保育資料,現籌募印製經費。支持他們的市民,可把支票直接寄給觀鳥會或銀行過戶。
詳請:www.hkbws.org.hk/BBS
→選擇「籌募經費印刷「新」燕子小冊子」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攝、王學思、Patty Tse提供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