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漢能薄膜(0566)股價終於暴跌了,說真的,誰會感到意外?每年營業額近百億元,六成來自售賣CIGS薄膜太陽能設備給非上市的母公司。設備產能已達8.3GW,但去年售出的項目才180MW!太陽能這行業跟半導體一樣,技術不停進步,價格不斷的跌,設備折舊非常快,先買入那麼多設備,完全不合理。跟很多行內人談過,整個集團及其策略,匪夷所思。早陣子還有人說漢能將成恒指成分股,令人啼笑皆非!
漢能事件確有一點令我意外——就是為何吸引到那麼多人及國內外傳媒的注意。英國《金融時報》近月曾多次深入調查及報道過對漢能的業務、財政及股票交易的種種疑團。「爆煲」新聞更成了頭條!真的那麼重要嗎?還是那天是「slow news day」?本地傳媒及市場亦早已傳聞老闆四處「撲水」。
「受傷」應局內人居多 毋須同情
之前股價「當然」無懼謠言,繼續攀升,還傳出「國家隊」入場的消息,及「夾空倉」的天大「喜信」!我就不太相信,因為盲的都看得出股票早已收乾(正確一點是可能貨從來未散過)。根本亦借不到貨,就算借到一點兒,成本也非常高。
股價飛升,更把老闆捧上「中國首富」的寶座上!(還記得黃光裕、施正榮等前首富嗎?)內地傳媒及投資者也因此開始留意此公司。漢能亦「不幸」地經常出現在「港股通」的最活躍榜上。
引爆漢能的近因可能是上周二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二佬」英利的37%暴跌。河北保定的英利全球產能第二,僅次於江蘇的天合,生意本不錯,行業也高速增長,但債務長期高企,已四年不賺錢。核數師無奈逼英利作出「ongoing concern」危機的公布,股價應聲倒地。翌日漢能亦暴跌47%,更惨的是停牌至今。兩個案的情况其實非常不同。
儘管可能真有一些內地散戶買進了漢能,為數應該有限(我希望)。香港及海外投資者的參與,更應少之又少。如有「受傷者」,理應還是局內人居多,毋須同情。
中港證監反應太慢
緊隨漢能,難兄難弟,高銀系公司(金融530.HK及地產283.HK)3000億市值,也蒸發了一半。中國巨富住天津豪宅,打馬球。公司廣告都幾搞笑!
這些「快閃首富」的股票跟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沒甚關係。但最令人擔心的當然是為何香港及內地證監反應都那麼慢。據聞香港數星期前才就漢能立案,為時晚矣。周末中央電視台反而出動出擊,點名呼籲小心一些「講故事」股,如「二三四五」及「天神娛樂」等,以及一些所謂「高價股」,如非常有名的「全通教育」及「暴風科技」等。周一這些股票都畀面子跌了一點。但創業板只微跌1.4%,資金更湧至上海,主板狂升3.4%。但如萬一那些明星級創業板股票,以及「真正首富」旗下的股票爆煲,那麼到時死傷就真的慘重了!
法制不同 互通後監管更難
港股「A股化」的一個副作用可能就是監管更困難。兩邊的法制不同,溝通也極可能不足。國內的監管也似乎不夠力。據聞過去兩三年,內幕交易及操縱市場等罪行,懲罰一般都頗輕,罰款數十至數百萬元而已。對比數以億計,十億以至百億元計的可能利潤,阻嚇力明顯不夠。
雖說「炒股票」符合現今「國家利益」,但如要市場健康發展,公平及嚴謹的監管是必須的。
(中環資產持有Trina Solar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