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報》獨家新聞揭發大埔一家護老院要長者露天赤裸輪候洗澡,踐踏長者尊嚴事件,引起全港關注;不過,一陣義憤填膺之後,看不到帶來什麼改變。其實,一些安老護老院舍(特別是私營院舍)惡待長者,並非始於今日,過去20多年已時有揭發長者受虐,包括被餵食糞便等。但是,政府表示關注徹查之後,卻未見改善,而是等待下一宗惡待長者事件曝光,如是者周而復始,不變的是有長者在院舍飽受煎熬。院舍的不人道情况,發生在文明富裕的社會,這是香港之恥!政府應以釜底抽薪的決心,洗雪恥辱,確保長者在院舍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後期階段。
父母受辱不轉院舍
子女都有難言之隱
大埔那家護老院的惡行,一些情况使人唏噓不已。涉事院舍收費不低,長者入住每月逾萬元,子女照顧父母的孝心毋庸置疑。事態曝光之後,按道理是為人子女者不會讓父母立於危牆之下,因為明知院舍未善待老人家,理應安排父母盡快轉院舍遠離惡行。但是,到院舍探視家人的市民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暫未聽聞有人要即時安排家人轉換院舍。有個別市民甚至表示,曾聽聞院舍不當對待長者,可是恐怕投訴之後家人會遭針對,只有啞忍了事;有人說會頻密探望,防範家人遭惡待,云云。另外在一些電台節目,有市民披露其他院舍也有惡待長者情况,而且都是第一身經歷。不過,仍然未見他們安排家人轉院舍以趨吉避凶。
本報報道這宗個案之後,社會迴響極大,宛如一石激起千重浪,許多人在公開或私人交談都提及長者在院舍的生活,大都不是美好的經歷。長者在一些安老護老院舍未獲善待,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認知;事實上,不少長者視院舍為畏途,抗拒入住,部分長者則因為本港居住環境狹窄,為免拖累子女,勉強到院舍「安老」而已。對許多家庭和長者而言,安老護老院舍成為「必要之惡」,這是香港社會的現實寫照。
為人子女者,肯定不願意既花錢又把父母置於受惡待的環境。但是,現實很殘酷,子女再孝心,卻沒有多少選擇。以今次個案為例,若說在該院舍的超過200名長者都遷出而搬回與子女同住,對所屬家庭頓時成為大問題;許多子女選擇父母入住院舍的其中主要考慮,是鄰近家居、方便探視;若說轉換院舍,大埔其他院舍是否有空位、相關條件是否適合等,都不是一下子可以梳理的問題。另外,即使轉換新院舍,無人可以保證沒有類似惡待行為。
因此,有家人入住院舍的市民,需要考慮因應事項甚多,上述情况只是犖犖大者的一部分。因此,市民雖然對院舍不放心,但是只能接受命運安排;這種情况,充分反映市民的無奈。就今次個案,涉及的市民可以怎麼做?以目前相關政策,無人可以給他們解憂紓困。
長者在一些院舍的遭遇,真是有口難言。大埔這家護老院,長者長年累月在失去尊嚴下輪候洗澡,他們無能力反抗,即使有投訴,院舍不收斂,社會福利署經過96次巡查,竟然未發現。在這種情况下,長者根本就沒有什麼辦法,只能無助地默默承受。這宗個案,充分揭示私人院舍長者的無助和長者家人的無奈,孰令致之?我們認為是政府未做好老有所養的結果。
私營院舍長者受虐與種種惡待,為人所知者並非始於今日,長期以來時有所聞。例如有長者曾經被餵食糞便、被綑綁牀上等,是較嚴重情况,有長者被院舍職員辱罵、欺凌、襲擊等,則經常有之。不過,社署就檢控違規院舍,在傳媒逼問下仍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社署監管失職,在這次個案暴露無遺。因此,政府有無決心整頓私營院舍,是關係到長者尊嚴被踐踏的主要原因。
政府資助的院舍,歷來較少傳出醜聞,這與資源較多有關。據業界表示,現在資助院舍人手與長者比例約40:100,私營院舍約16:100,差距甚大;私營院舍營運者要牟利,投放到服務長者的資源就更少了。只是受資助院舍名額短缺,長者輪候需數年才有機會入住,使私營院舍成為一個產業,業界牟取厚利的生意。
儲備充盈社會富裕
政府吝於安老投資
本港即將走入老年社會,長者人口愈來愈多,對安老護老設施需求大增。可是,政府坐擁約8500億元儲備,迄今未見有規劃應對日後長者的需要。我們認為,政府對安老護老可分兩步走:首先,對私營院舍不能繼續放之任之,應該加強規管,例如有業界提出實行記分制,院舍違規達到一定分數,就要撤銷牌照;另外是加強巡查,公布違規院舍名字,迫使私人院舍改善服務。其次,政府應該痛定思痛,除了資助更多院舍,更應該作10年、20年規劃,興建安老護老院舍,應對長者增加的需要。
大埔這家護老院惡待長者,已經成為香港之恥!這在政府儲備充盈、號稱文明富裕的香港社會,更不應該出現。政府應該善待長者,讓他們在奉獻一生給社會之後,有尊嚴地走過人生的後期階段。政府若吝於安老護老投資,那是麻木不仁,將為市民所不齒。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