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抽出漢能暴跌真相 證監責無旁貸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8日 06:35
2015年05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漢能薄膜(0566)的業務是發展薄膜太陽能技術,內地財新網去年8月曾有文章分析漢能打造2000億元薄膜太陽能帝國的雄心,文章稱李河君在2009年之前從未涉足光伏領域,但在兩年多的時間內,搭着4萬億的刺激經濟快車(2008年溫家寶總理為應對金融海嘯而推出)、借新能源政策的東風,李河君說服了多個地方政府及銀行,共同推進這個2000億新能源大計。


到了2014年,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競爭力開始下滑,市場不景,業內主要企業之一杜邦宣布在2014年底結束矽薄膜的營運,陸續關閉旗下子公司的生產線。漢能逆勢而為,之前又沒有光伏生產經驗,到底它如何發展壯大?昨天我引述的「熊文」指漢能的真正風險也許在擴展太快令資金鏈斷裂,也許有助了解漢能的困境。


一財網在5月25日刊出文章《漢能受困資金飢渴,暴跌前股東質押7.957億股償債》。文章指在暴跌前兩天,即5月18日,漢能大股東李河君持有的股份中,淡倉股數突然增加了近7.96億股。淡倉一般指股東將手上股份供給他人做空,據一財網表示,漢能暴跌前的淡倉持股增加,與該公司相關企業的一筆股權質押貨款有關。文章又披露,去年漢能曾在內地通過民間融資渠道進行短期、高息借款。


海外媒體質疑港股「操控股價」

到底漢能是否因資金鏈出現問題,大股東抵押了股份用作融資,這些股份落入了沽空者手中,為沽空提供了彈藥?

一連串的疑問,最終有待證監會出手調查,找出答案。自滬港通啓動之後,港股被指A股化,股價大上大落「炒味」極濃,外國媒體紛紛「指手畫腳」,《金融時報》力陳香港股市出現不正之風,質疑有「操控股價」現象。


媒體對漢能股價暴跌一事做了大量報道和分析,但各說各話,都未能道出問題真相,唯一能擔此重任的,只有香港證監會。為了捍衞香港市場的信譽,證監責無旁貸。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