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零售表現與樓市關係密切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30日 06:35
2015年05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港股五月最後一周大幅波動,周初因中港兩地基金互認消息而升至接近破位,及周四又因內地變相收緊銀根和匯金沽貨而引發大幅回吐。不過,港股急促調整未有影響新盤銷情,就在周四「小股災」那一天,將軍澳新盤峻瀅II開銷首批401個單位依然獲熱捧而接近沽清。


財經評論員常將香港的樓市和股市作比較,事實上長線而言,恒指和香港樓價指數的走勢頗為相似,但升跌幅度卻存在頗大差異。近兩年,有說買樓比買股好,也有說買股比買樓好,誰對誰錯,其實頗視乎哪個時間點,比方說,1997年出現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股樓齊挫,但其後因出現科網股泡沫,恒指在2000年曾一度升穿九七高位,樓價則僅在1998底至1999年初出現輕微反彈的「小陽春」,便又再尋底至2003年SARS,而恒指在科網股爆破後再次探底,同樣到2003年初才來個大翻身。


樓價屢破頂 恒指離高位逾3000點

到了2007年,港股因「直通車」消息而令恒指狂炒至約32,000點的歷史新高,雖然香港樓價也在2003至2007年升了不少,但其時樓價距九七年高位有三成多,之後出現雷曼事件和金融海嘯,但恒指跌幅遠大於樓價,然後股樓齊齊見底再上,現樓價指數較2007年升了約一倍,也高於1997年約三成,但恒指現仍低於2007年的高位3000多點(圖1)!

自金融海嘯以後,香港樓價升幅確是遠遠跑贏樓市,但今年4月開始,港股表現神勇,及至本周四以前,這兩個月恒指升幅遠遠拋離樓價。那現在是應該買樓,還是買股,甚至是賣樓套現炒股,還是在股票賺了錢,應轉為買入「磚頭」?


筆者早幾天與股評人胡孟青茶敍,她就認為現在樓價已升至「匪夷所思」水平,加上政府打壓樓市和各種辣招,絕不宜高追買樓,反而應趁歐美日和中國都齊齊量寬(QE),且鼓勵買股是「阿爺」指定的國策,希望藉此可產生財富效應,以推動經濟和以股代債,實乃百年一遇的投資股票機會,實在不應放過。


胡又指出,現在港股息率普遍高於3厘,遠高於債息和存款息率,也高於「磚頭」的租金回報率,自然買股勝買樓,一於跟「四叔」。其實,青姐乃在1997年首次買樓,之後樓價跌了六成多,要十多年才能返家鄉,所以極其抗拒高價追價,更奉勸年輕年勿抱所謂只有買貴,不會買錯的超錯觀念,否則自吃苦果!


胡孟青:多國量寬 難得買股機遇

勸導年輕人不必在現在高位搶買樓的,除了青姐,還有大家熟識的湯文亮博士。筆者最近與他合作推出「湯文亮會客室」,最新一輯便請來曾淵滄教授,討論樓市最新狀況,節目內湯文亮說,他近月轉為看淡細價樓,除了因發覺不少細價樓業主向「財仔」借貸嚴重,始終會因還不了高息而會被逼收樓或強售物業,從而形成沽壓外,也因他自己當行政總裁的紀惠集團,擁有約150間零售商舖,發覺旗下租客做生意變得困難,續租時每每要求減租或甚至不續租,認為遲早會反映在經濟和住宅樓市上,所以對細價樓變得悲觀。


湯文亮因舖位續租差看淡樓市

湯文亮的說法有沒有道理?筆者將近年香港零售業銷售額的按年升跌比率,以之與樓價指數的按年變幅併在一起,發覺兩者驚人地相似(圖2),當然這也可作兩種解釋,一是當樓價上升,會形成財富效應,市民的消費會增加,而當樓價下跌,銷售額自也會萎縮。至於另一種解釋,就是消費額收縮,代表經濟轉差,那人們負擔樓價的能力便弱(又或消費額增加,代表經濟旺盛,人們更易買樓),假如這種解釋成立,湯文亮因旗下商舖續租表現轉差而看淡樓市,便屬於有理據支持!


新居屋申請熱潮未延至揀樓

政府重推新建居屋,首批2000餘伙,早前接獲逾13萬份登記,令人嘩然,不少人說這反映樓市剛需強烈,從而推論市場再多供應也不夠,樓市只會繼續癲下去。不過,新居屋進入揀樓程序約一周,房委會數據顯示首五天只售出214個單位,佔總數近一成。房委會又指首5天大約有300組申請者獲邀揀樓計算,出席揀樓而成功購入單位的申請人大約佔七成,即到場有約三成最終放棄揀樓。


問題來了,既然有13萬人登記買新居屋,這些居屋以約半年前的「市價」約七成訂價,最近半年樓價再升,即實際賣價為現市價約六成,那為何仍有三成揀樓客放棄?值得留意,首5天揀樓綠表有151位申請人購入單位,相等於獲邀綠表客約84%,白表客只有約52.5%成功購得單位,即白表客放棄揀樓的比例高達一半!

新盤貼市價推 拖累二手成交

筆者覺得,近期新盤熱賣,原因之一是發展商預期未來供應會增加,所以要貼近二手價賣樓,這便將大量二手樓的客源搶去,不單私樓受到影響,連近月的二手居屋成交也萎縮(圖3),而居屋業主叫價太癲,一些白表客不如去買新盤算了,而最終私樓新盤也可能搶走了不少原打算買新居屋的白表客。


假如發展商繼續大手以貼近甚至低於二手價推盤,或遲或早,私樓的樓價也可能會受拖累。


明報記者 陸振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