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全球化令「全球治理」成為世界共同課題,在力求建立具約束力國際規則之時,各主要國家亦積極擴展國際影響力。中國近年便矢志打造「國家軟實力」,其中一環是「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在全球化時代,不少智庫早嘗試將影響力拓展至本國之外,編織地區和國際政策網絡。專家形容,「全球智庫」抬頭有利交流資訊,探討複雜的全球管治議題,但智庫與財團或政府關係亦惹猜疑,像中國智庫般深具官方背景,便引人關注是否獨立客觀。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智庫」(think tank)一詞用以指涉政策研究機構,起源於1950年代末,不過實際出現要早得多。1831年,英國在滑鐵盧戰爭英雄惠靈頓公爵倡議下創立軍事研究機構「皇家三軍聯合防務安全研究所」(RUSI),被視為智庫先驅。不過智庫到了美國才真正大紅大紫,布魯金斯學會和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等皆在華府發揮巨大影響力。
為高度複雜全球議題獻策
不少大型智庫近年乘着全球化潮流擴張,例如CEIP在莫斯科、北京、貝魯特和布魯塞爾分別開設研究中心,鋪設全球網絡。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及公民教育計劃(TTCSP)主任麥根(James G. McGann)向本報稱,這些「全球智庫」是全球化的自然產物,互聯網普及等科技進步,造就不同地方的學者與機構得以展開具意義的溝通和交流。他形容全球智庫有力研究高度複雜的全球議題,進而向各國政策制訂者提出建議,發揮更廣闊的影響力。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黃偉豪向本報指出,美國智庫在海外開拓分支,一來有助它們直接與當地人士緊密接觸,掌握更多資訊協助華府決策,二來亦可藉此協助其他國家明白華府政策的立場,達至相互理解。
中國智庫走進美國惹猜疑
中國顯然有意倣效美國大型智庫的海外擴張。習近平多次提出加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視之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將其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北京今年初公布《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及要國內智庫與國際知名智庫加強交流、合作和對話,並「支持我國高端智庫設立海外分支機構」。設於美國首都圈的智庫「中美研究學會」被視為中方測試水溫的第一步。該學會自稱獨立,但被揭資金來源與內地官方智庫「中國南海研究院」關係密切,惹來《華爾街日報》質疑北京試圖影響美國輿論和外交。
與財團政府關係影響公信
黃偉豪認為,內地研究機構往往被認為是政治宣傳多於政策分析或學術研究,令其容易失去外界尊重,這正是北京欲藉智庫拓展軟實力的難處。麥根則指出,「政治在任何地方都有」,但智庫本身有否公信力,關鍵在於其政策分析必須符合全球接受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標準。他強調,即使是附屬於政府的智庫,一樣可以是出色和具影響力,只要其研究符合學術標準,就有機會在地區和全球得到重視。
全球或跨國智庫漸成氣候的背後,亦不乏困難挑戰。麥根在2011年著作Global Think Tanks中指出,部分原因是這些智庫需要資金擴張,競爭加劇,同時需要與當地大學、組織甚至是政府合作,從而打入外國市場,不得不在研究的客觀和純粹標準上有所妥協。《紐約時報》等傳媒去年便揭發,外國政府頻捐巨款予跨國智庫,盼助其游說華府,智庫專家甚至會發表有利捐款國的研究報告,令學術自由受威脅。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智庫」(think tank)一詞用以指涉政策研究機構,起源於1950年代末,不過實際出現要早得多。1831年,英國在滑鐵盧戰爭英雄惠靈頓公爵倡議下創立軍事研究機構「皇家三軍聯合防務安全研究所」(RUSI),被視為智庫先驅。不過智庫到了美國才真正大紅大紫,布魯金斯學會和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等皆在華府發揮巨大影響力。
為高度複雜全球議題獻策
不少大型智庫近年乘着全球化潮流擴張,例如CEIP在莫斯科、北京、貝魯特和布魯塞爾分別開設研究中心,鋪設全球網絡。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及公民教育計劃(TTCSP)主任麥根(James G. McGann)向本報稱,這些「全球智庫」是全球化的自然產物,互聯網普及等科技進步,造就不同地方的學者與機構得以展開具意義的溝通和交流。他形容全球智庫有力研究高度複雜的全球議題,進而向各國政策制訂者提出建議,發揮更廣闊的影響力。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黃偉豪向本報指出,美國智庫在海外開拓分支,一來有助它們直接與當地人士緊密接觸,掌握更多資訊協助華府決策,二來亦可藉此協助其他國家明白華府政策的立場,達至相互理解。
中國智庫走進美國惹猜疑
中國顯然有意倣效美國大型智庫的海外擴張。習近平多次提出加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視之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將其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北京今年初公布《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及要國內智庫與國際知名智庫加強交流、合作和對話,並「支持我國高端智庫設立海外分支機構」。設於美國首都圈的智庫「中美研究學會」被視為中方測試水溫的第一步。該學會自稱獨立,但被揭資金來源與內地官方智庫「中國南海研究院」關係密切,惹來《華爾街日報》質疑北京試圖影響美國輿論和外交。
與財團政府關係影響公信
黃偉豪認為,內地研究機構往往被認為是政治宣傳多於政策分析或學術研究,令其容易失去外界尊重,這正是北京欲藉智庫拓展軟實力的難處。麥根則指出,「政治在任何地方都有」,但智庫本身有否公信力,關鍵在於其政策分析必須符合全球接受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標準。他強調,即使是附屬於政府的智庫,一樣可以是出色和具影響力,只要其研究符合學術標準,就有機會在地區和全球得到重視。
全球或跨國智庫漸成氣候的背後,亦不乏困難挑戰。麥根在2011年著作Global Think Tanks中指出,部分原因是這些智庫需要資金擴張,競爭加劇,同時需要與當地大學、組織甚至是政府合作,從而打入外國市場,不得不在研究的客觀和純粹標準上有所妥協。《紐約時報》等傳媒去年便揭發,外國政府頻捐巨款予跨國智庫,盼助其游說華府,智庫專家甚至會發表有利捐款國的研究報告,令學術自由受威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