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缺民間人才政治環境育智庫」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31日 06:35
2015年05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大政治學者黃偉豪2002年至2003年曾應邀到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出任訪問學人,得以親身觀察智庫的運作模式。他指出,美國智庫的骨幹由政客、學者和傳媒人構成,除了生產知識(政策研究),還具備傳媒網絡宣傳,更有隨時重返政府的政客可以落實政策。這意味着他們網羅對美國社會精英人才,故能在政壇發揮影響力。


美精英政府智庫大學3處走

黃偉豪表示,華府政治任命官員眾多,一旦換屆往往有上千人轉出轉入,智庫可暫時容納丟官政客,保證他們不會與制訂政策的圈子脫節,智庫同時亦需要學者的知識力量和資深傳媒人的人際網絡。黃偉豪形容,智庫的角色介乎於政府與大學之間,身處政府時直接為推行政策而打仗,在學院則往往研究較抽離的理論,相比之下,加入智庫的學者會較專注於實際運作上的公共政策研究。


不少華府精英常在政府、智庫和大學之間游走。以黃偉豪當年在布魯金斯學會時外交研究部門負責人斯泰因伯格(James Steinberg)為例,他在智庫工作多年後加入克林頓政府,官至副國安顧問,卸任返智庫數年,及再進入大學,奧巴馬上台後獲國務卿希拉里委任為副手,首倡「戰略保證」概念(即美國歡迎中國繁榮崛起,但北京須保證其發展不會挑戰華府及其盟友的利益)。2011年,斯氏辭職重返學院,任職雪城大學。


英式公僕系統礙民間「養才」

香港政壇近年亦漸吹搞智庫之風,惟規模以至實際影響力依然有限。黃偉豪認為,香港缺乏孕育有實力智庫的環境:首先,有別於美國政黨輪替之間有巨大人員流動,需要機制「養才」,香港沿襲的英式公務員系統往往以吸納精英作為管治手段,缺乏智庫萌芽所需的民間人才;其次是政治氣候,美國智庫成員有機會加入執政團隊,政策倡議亦有機會得到政府採納,香港則不然,難以吸引肯在智庫花錢的投資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