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東海南海風高浪急 白皮書闡戰略構思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1日 06:35
2015年06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政府公布長達9000字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除了提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主導思想,並且在一些具體的戰略方針提出轉變的方向,譬如海軍由近海防禦轉為「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空軍則由國土防空型轉為「攻守兼備型」。這是一份傳播方向明顯朝向外國的文件,內容提及的具體軍事發展方向,可說是具有一定透明度,或者可以止息被指為中國軍事「欠缺透明度」的批評。近萬字長文值得細研,除了這是習近平黨政軍一把抓之後的國防白皮書,對於如何看待近期各方強硬語言及動作頻仍的東海及南海局勢,有參照價值。


公開闡述軍事策略

增透明度助解誤會

中國近年軍費有所增加,但論總量仍不及美國,而且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的綜合常規軍力仍然落後於美國及俄羅斯,即如近期飛越日本宮古海峽的「轟6」轟炸機為例,只是等於蘇聯1960年代水平,儘管電子系統及武器系統大幅改良,但與美國第一線轟炸機B2還差得遠,至於海軍在個別範疇可能連日本也比不上。作為一個海岸線綿長、陸上邊境線與多國接壤的國家,近年東海及南海主權紛爭爆發,增加軍費並不為奇。美國及日本多年來批評中國軍事發展欠缺透明度,因此炮製出「中國威脅論」,這次白皮書有所闡述,至於西方會否接受,並非中國能夠單方面控制的了。


白皮書有不少值得一讀之處,可以補充對近期中國軍事戰略發展的認識。海軍及空軍的戰略調整不算突出,內地軍事評論員認為海軍新戰略比胡錦濤年代保守,不過,應該注意的是白皮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16字,客觀上說明了今天中國政府對於戰爭或軍事衝突的取態﹕中國國防戰略仍是防守形態,要待敵人開第一槍始可還擊;對方沒有動作,中國就沒有相應的動作。不過,話中有話是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以及「突出海上軍事鬥爭的準備」這兩句。


「信息化局部戰爭」,可理解為一旦中國與其他國家發生軍事衝突或戰爭,依據白皮書闡述,將會是局限於某地區或地點的軍事行動,而不是全面大規模戰爭,更不會是內地一些人動輒所稱的「核子大戰」。至於「突出海上軍事鬥爭的準備」就絕對不能小覷,白皮書沒有提到陸上軍事鬥爭,卻提及海上軍事鬥爭的準備,說明中國政府把軍事衝突的可能集中於海上,這與近年東海及南海的緊張形勢相脗合,反映東海及南海如今局勢極為緊張,隨時有擦槍走火危險。


「海上軍事鬥爭準備」

美國常挑釁易爆衝突

在東海及南海,中國的主要對手是日本及美國,南海情勢尤其令人擔心,中美海軍艦艇短兵相接,美國偵察機飛臨中國島礁,中方8次要求美軍離去,類似的軍事動作愈來愈多,尤其是美軍偵察機逼近飛行,極具挑釁意味,中國多番警告美國切勿逼近,令人易有衝突一觸即發的感覺。美國在希拉里擔任國務卿年代推行「重返亞洲」策略,南海一線氣氛由此拉緊,明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國對外政策受到國內政治影響,共和黨施壓之下,執政民主黨在外交事務上勢必更為強硬,南海火藥庫更加緊張。


南海是眾多國家及地區的航運生命線,既是日本韓國的石油進港路線,更是中國和台灣中東石油來源之路,航道暢通不是某些國家的期許專利,是區內所有國家的共同期望。儘管區內多個國家對南海島嶼主權各有聲稱,過去多年卻能保持關係穩定,原因是各國通過雙邊對話,管理危機而得到一定成果。可是當「重返亞洲」戰略推行後,南海各國之間的爭逐漸前,毋庸諱言是與美國角色有直接關係,這就把行之多年的南海潛規則推翻,使得這片海域上空充斥火藥味。中國這次在白皮書亮出底牌,顯示了對「海上軍事鬥爭」的準備,美國此刻應該深切思量,再是如此下去,南海過往多年的雙贏局面,恐怕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劍拔弩張,從此濁浪滔天。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