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習近平自從2012年底上台以來,已經接二連三予人驚喜,震動了中國的官僚機構,調整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在5月8日更推出了稱為《中國製造2025》的工業強國藍圖。不過,雖然習近平做起事來雷厲風行,但在他掌權之後,內地的經濟改革進展亦確實比很多觀察家預期慢。而且,他有一些目標似乎是自相矛盾,一方面,他收緊了網絡審查及鞏固大型國有企業;另一方面,他又要求電訊商提高上網速度及讚賞民營企業家。
大力反貪腐 為重建人民信心
若要這些令人覺得混亂的信號看來有意義,我們建議,放棄簡單的二分法,不要嘗試將習近平簡單歸類為改革派或者保守派,而是要看他的言論。要理解習近平政府的真正目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它做了什麼。習近平上台後的第一個大舉動,就是大規模的反貪腐運動。很明顯,他心目中的優先次序是,即使未能成功推行經濟改革,也要成功推行一項廣泛的政治工程。其目的是要恢復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保證中共可以繼續執政。這就需要解決官員瀆職及社會公平等深層次問題,或者至少令人覺得,中共正在解決這些問題。
習近平上台後第二個大動作,是重新調整外交政策。他在對外關係方面立場強硬,是基於中國作為亞洲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的願景(如「一帶一路」等)。為了實現這個願景,中國重新看重與亞洲鄰國的關係,希望透過貿易和基建,令大家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最明顯的,就是以「新絲綢之路」為名的多項舉措,例如發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及推出其他志在宏揚中國慷慨協助他國的項目。習近平的外交政策願景已經超出了亞洲,他的最終目的,是要令中國恢復她作為其中一個世界大國的歷史地位。
與亞洲多國經濟合作 冀成世界強國
在國內改革中共這「老店」,令她回復生氣;在國際間,則要令中國的地位上升。這是習近平闡述的整體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兩個關鍵部分。必須觀察到,在習近平的方案中,經濟需發揮主要作用。若中國出現巨大的金融危機,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無法實現「偉大復興」。但經濟改革只是一種達到目的之手段,習近平想要的是一個強大和繁榮中國。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作用,他會同意這樣做。但他心目中對自由市場,有自己的見解,令他對於推動經濟改革,並非那麼熱切。事實上,在習近平的優先次序當中,經濟問題只排在第三,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這麼多觀察家表示,對習近平上台之後的經濟改革進展感到失望。
改革內政外交政策才是焦點
簡單來說,在過去兩年半,經濟改革一直都不是習近平政府的主要焦點,改革內政和外交政策才是其焦點。有些中國觀察家誤以為習近平在2013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宣布,是一套自上而下推行的激進經濟改革計劃,因而失望。其實,習近平只是對流傳多年的政策建議不加區別的宣示。他發出了明確信號,改革總比停滯好,嘗試總好過什麼都不做,這修正了胡錦濤年代經常強調的循序漸進。不過,三中全會的文件卻是矛盾的:信奉中央要更加集權,但又要下放更多權力給地方;更嚴格的監管,但政府要減少干預;更強大的國企,但民企要發揮更大作用。只是一套口號,多過一套詳細的策略。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或無經濟效果
在習近平推動民族復興,有一些經濟改革項目確實有實質進展。但這些項目都是因為有強勁數據支持,以及有明確戰略,所以能夠朝着目標穩步推進。這方面有三個主要成果:由財政部長樓繼偉推動的財政改革;由總理李克強推動的簡政放權;以及由人行行長周小川推動的金融自由化。雖然三者都獲得中共領導人稱許,但若以為是經過精心協調的話,那就錯了。相反,改革進展最快的,是一些改革派準備得最充分及可以動員支持的地方。
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國企的改革,由於領導較弱勢,所以其改革進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自身舉措。舉一個正面的例子,金融自由化的政治定位是出奇地精明,周小川透過推動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的一籃子貨幣中,成功將金融自由化與中國的國威和國際地位連繫起來。這一招掩眼法,並沒有帶來什麼經濟效果,但現在卻轉化成一個民族主義口號,令利率自由化和資本流動自由化基本上不會受到批評。目前為止,經濟改革方面最欠缺的是有習近平本人特色的東西,他還沒有闡述其經濟政策的願景,以補充他徹底改革中國內政和國際地位的計劃。習近平應該借助其個人魅力,提出什麼樣的經濟改革口號?
《中國製造2025》 欲與發達國爭長短
習近平較宏觀的民族復興計劃似乎將重心放在製造業和高科技。《中國製造2025》是對製造業科技快速變化的一個回應,中國憂慮,發達國家藉先進科技,可以有效地與中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競爭。該計劃要求全力以赴,以及在生產中運用科技;並指明10個行業應獲得特殊支持,包括半導體、機械人、醫療科技和交通設備等。《中國製造2025》只是最近公布的一系列與高科技掛鈎的文件、口號和潮語,在「互聯網+」的口號之下,中國政府正在推動寬頻網絡和互聯網接入速度要明顯提升。中國政府早前已承諾,將在未來兩年為此花費至少7000億元人民幣。
另一項有關資助研發經費的廣泛檢討,在3月間亦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發表一份稱為《創新驅動增長戰略》的重大政策文件。現時,國營媒體都充斥有關創新的文章,中國領導層亦似乎特別迷戀初創公司和風險投資文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就被拍到,與年輕創業者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喝咖啡,談及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大力反貪腐 為重建人民信心
若要這些令人覺得混亂的信號看來有意義,我們建議,放棄簡單的二分法,不要嘗試將習近平簡單歸類為改革派或者保守派,而是要看他的言論。要理解習近平政府的真正目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它做了什麼。習近平上台後的第一個大舉動,就是大規模的反貪腐運動。很明顯,他心目中的優先次序是,即使未能成功推行經濟改革,也要成功推行一項廣泛的政治工程。其目的是要恢復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保證中共可以繼續執政。這就需要解決官員瀆職及社會公平等深層次問題,或者至少令人覺得,中共正在解決這些問題。
習近平上台後第二個大動作,是重新調整外交政策。他在對外關係方面立場強硬,是基於中國作為亞洲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的願景(如「一帶一路」等)。為了實現這個願景,中國重新看重與亞洲鄰國的關係,希望透過貿易和基建,令大家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最明顯的,就是以「新絲綢之路」為名的多項舉措,例如發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及推出其他志在宏揚中國慷慨協助他國的項目。習近平的外交政策願景已經超出了亞洲,他的最終目的,是要令中國恢復她作為其中一個世界大國的歷史地位。
與亞洲多國經濟合作 冀成世界強國
在國內改革中共這「老店」,令她回復生氣;在國際間,則要令中國的地位上升。這是習近平闡述的整體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兩個關鍵部分。必須觀察到,在習近平的方案中,經濟需發揮主要作用。若中國出現巨大的金融危機,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無法實現「偉大復興」。但經濟改革只是一種達到目的之手段,習近平想要的是一個強大和繁榮中國。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作用,他會同意這樣做。但他心目中對自由市場,有自己的見解,令他對於推動經濟改革,並非那麼熱切。事實上,在習近平的優先次序當中,經濟問題只排在第三,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這麼多觀察家表示,對習近平上台之後的經濟改革進展感到失望。
改革內政外交政策才是焦點
簡單來說,在過去兩年半,經濟改革一直都不是習近平政府的主要焦點,改革內政和外交政策才是其焦點。有些中國觀察家誤以為習近平在2013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宣布,是一套自上而下推行的激進經濟改革計劃,因而失望。其實,習近平只是對流傳多年的政策建議不加區別的宣示。他發出了明確信號,改革總比停滯好,嘗試總好過什麼都不做,這修正了胡錦濤年代經常強調的循序漸進。不過,三中全會的文件卻是矛盾的:信奉中央要更加集權,但又要下放更多權力給地方;更嚴格的監管,但政府要減少干預;更強大的國企,但民企要發揮更大作用。只是一套口號,多過一套詳細的策略。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或無經濟效果
在習近平推動民族復興,有一些經濟改革項目確實有實質進展。但這些項目都是因為有強勁數據支持,以及有明確戰略,所以能夠朝着目標穩步推進。這方面有三個主要成果:由財政部長樓繼偉推動的財政改革;由總理李克強推動的簡政放權;以及由人行行長周小川推動的金融自由化。雖然三者都獲得中共領導人稱許,但若以為是經過精心協調的話,那就錯了。相反,改革進展最快的,是一些改革派準備得最充分及可以動員支持的地方。
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國企的改革,由於領導較弱勢,所以其改革進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自身舉措。舉一個正面的例子,金融自由化的政治定位是出奇地精明,周小川透過推動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的一籃子貨幣中,成功將金融自由化與中國的國威和國際地位連繫起來。這一招掩眼法,並沒有帶來什麼經濟效果,但現在卻轉化成一個民族主義口號,令利率自由化和資本流動自由化基本上不會受到批評。目前為止,經濟改革方面最欠缺的是有習近平本人特色的東西,他還沒有闡述其經濟政策的願景,以補充他徹底改革中國內政和國際地位的計劃。習近平應該借助其個人魅力,提出什麼樣的經濟改革口號?
《中國製造2025》 欲與發達國爭長短
習近平較宏觀的民族復興計劃似乎將重心放在製造業和高科技。《中國製造2025》是對製造業科技快速變化的一個回應,中國憂慮,發達國家藉先進科技,可以有效地與中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競爭。該計劃要求全力以赴,以及在生產中運用科技;並指明10個行業應獲得特殊支持,包括半導體、機械人、醫療科技和交通設備等。《中國製造2025》只是最近公布的一系列與高科技掛鈎的文件、口號和潮語,在「互聯網+」的口號之下,中國政府正在推動寬頻網絡和互聯網接入速度要明顯提升。中國政府早前已承諾,將在未來兩年為此花費至少7000億元人民幣。
另一項有關資助研發經費的廣泛檢討,在3月間亦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發表一份稱為《創新驅動增長戰略》的重大政策文件。現時,國營媒體都充斥有關創新的文章,中國領導層亦似乎特別迷戀初創公司和風險投資文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就被拍到,與年輕創業者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喝咖啡,談及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