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天才數學家納殊與太太車禍逝世,享年86和82歲。
納殊廣為人知,拜電影《有你終生美麗》所賜,但真正為人傳頌的,是他藉此獲經濟學諾貝爾獎的「博弈論」。
「博弈論」有兩個奇妙之處﹕第一、這推翻了阿當史密斯的經典理論,該理論認為人人自私,自由競爭,最後社會整體必然得益,但納殊指出,人人自私,結果可以是損人損己,即著名的「囚徒原理」(互相指證對方而不是各自堅稱無罪,成了人性必然的「錯誤」選擇);第二、原來「人性」也可以用數學模型計算。
納殊本人經歷,亦頗傳奇。他幼年時雖有天才,但不為人知,由於想法異於常人,小學時甚至被評為低於正常人智力水平。小學高年班開始流露驚人天分,中學時已經非常突出,但到大學時,他才能真正發揮所長。他在30歲時患上精神分裂,妄想被迫害,甚至出現幻聽。
「博弈論」倡導者 被當作瘋子
其間,他和太太離婚,但太太其實並沒有離納殊而去,反而一直照顧着他。她不讓納殊離開普林斯頓,因為在別的地方,別人一定會視他為瘋子,但在這裏,周圍都是天才,別人比較能接納他。25年後,納殊經歷服藥和自行不服藥的各種鬥爭後,奇蹟般康復了。他和太太復婚。想不到,兩人最後一同死於一場車禍。
納殊是一個特殊的人,周遭的人經常向他投以異樣目光。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時期,只有少數人,從石頭裏看到了金子。
幼園開始 打造一式一樣孩子?
馬克吐溫曾說,要做頑童,因為頑童做了100件壞事,只要做一件好事,就會受到大人稱讚,好孩子做了100件好事,沒什麼大不了,但做錯了一件事,就會捱罵。從這句諷刺的話,你看到什麼?我看到孩子的孤獨。無論是頑童,還是好孩子,他們都擁有不為大人體諒的孤獨。頑童平時已經飽受冷眼,到死後舉行葬禮,才可能聽到大人哭着說的好話;好兒童平時受到大人肯定,但只要「行差踏錯」,責罵的支票馬上兌現。
孩子做事受批評,主要不在於「壞」,而在於「與別不同」。
杜甫是少數人,他說﹕「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從智力角度看,納殊是個天才;從「與別不同」的角度看,他是一個「壞」人。
我現在真的好怕學校。幼稚園老師對兩歲兒童都有評語。談話間,「水平」、「平均」、「其他同學」不時飛將出來……難道大人都不明白,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需要嗎?老師,你們真的了解每個孩子嗎?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文﹕張帝莊
納殊廣為人知,拜電影《有你終生美麗》所賜,但真正為人傳頌的,是他藉此獲經濟學諾貝爾獎的「博弈論」。
「博弈論」有兩個奇妙之處﹕第一、這推翻了阿當史密斯的經典理論,該理論認為人人自私,自由競爭,最後社會整體必然得益,但納殊指出,人人自私,結果可以是損人損己,即著名的「囚徒原理」(互相指證對方而不是各自堅稱無罪,成了人性必然的「錯誤」選擇);第二、原來「人性」也可以用數學模型計算。
納殊本人經歷,亦頗傳奇。他幼年時雖有天才,但不為人知,由於想法異於常人,小學時甚至被評為低於正常人智力水平。小學高年班開始流露驚人天分,中學時已經非常突出,但到大學時,他才能真正發揮所長。他在30歲時患上精神分裂,妄想被迫害,甚至出現幻聽。
「博弈論」倡導者 被當作瘋子
其間,他和太太離婚,但太太其實並沒有離納殊而去,反而一直照顧着他。她不讓納殊離開普林斯頓,因為在別的地方,別人一定會視他為瘋子,但在這裏,周圍都是天才,別人比較能接納他。25年後,納殊經歷服藥和自行不服藥的各種鬥爭後,奇蹟般康復了。他和太太復婚。想不到,兩人最後一同死於一場車禍。
納殊是一個特殊的人,周遭的人經常向他投以異樣目光。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時期,只有少數人,從石頭裏看到了金子。
幼園開始 打造一式一樣孩子?
馬克吐溫曾說,要做頑童,因為頑童做了100件壞事,只要做一件好事,就會受到大人稱讚,好孩子做了100件好事,沒什麼大不了,但做錯了一件事,就會捱罵。從這句諷刺的話,你看到什麼?我看到孩子的孤獨。無論是頑童,還是好孩子,他們都擁有不為大人體諒的孤獨。頑童平時已經飽受冷眼,到死後舉行葬禮,才可能聽到大人哭着說的好話;好兒童平時受到大人肯定,但只要「行差踏錯」,責罵的支票馬上兌現。
孩子做事受批評,主要不在於「壞」,而在於「與別不同」。
杜甫是少數人,他說﹕「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從智力角度看,納殊是個天才;從「與別不同」的角度看,他是一個「壞」人。
我現在真的好怕學校。幼稚園老師對兩歲兒童都有評語。談話間,「水平」、「平均」、「其他同學」不時飛將出來……難道大人都不明白,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需要嗎?老師,你們真的了解每個孩子嗎?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文﹕張帝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