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期望當局帶領國人 拔除巨刺走出陰影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4日 06:35
2015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日是六四事件26周年。當年那一場愛國民主運動被血腥鎮壓下來,時日推移,歷年每到此日,北京當局除了照樣監控死難遺屬,加強對一些地點例如天安門廣場的戒備以外,事件對當局表面上已經不構成衝擊。不過,當局的「冷處理」,卻無法改變六四事件猶如一條橫亘在國人與當權者之間的巨刺實質,形同國家與民族復興的不確定因素。作為中國的執政黨,中共應該有勇氣主動平反六四,讓全體國人從六四陰影走出來,衆志成城地共圓復興之夢。


過程受控平反六四

可消除不確定因素

北京當局對於六四事件的定性已經淡化,由最初指為「動亂」到其後以「1989年一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來形容,近年則強調事件之後的經濟發展,認為是中國選對了自己的道路。上述這些說法各有爭議,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當局對六四事件未見提高調門批判,縱使出現相關議題也都以低姿態應對。比如在六四下台的原總書記趙紫陽,他的歸葬處理就是一例。


不過,這些年來當局對民間人士涉及六四事件的處理卻未見手軟,內地有不少民運人士因此繫獄。北京當局把六四事件塑造成為禁忌議題,在民衆之間製造寒蟬效應,可是六四事件的是非黑白很清楚,無論當權者怎樣塗脂抹粉,都不可能掩蓋當年鎮壓的血腥氣味。


實際上,現在中共掌握全國資源,有足夠能力控制民衆就六四事件蠢動是毋須置疑的。不過,當局愈刻意管控,反而說明事態並非如表面般平靜,而箇中潛藏的暗湧,對國家民族之復興未嘗不是隱憂。六四鎮壓這類血案,論歷史責任會使一個人遺臭萬年;近年,事件之中的兩名關鍵人物,時任北京市長陳希同和總理李鵬都分別出版類如回憶錄的書籍,目的都是相互諉過,淡化自己的角色,撇清在血腥鎮壓的責任。他們為自己開脫,一方面暴露了當年對運動的定性和鎮壓,同時另有別情而非如北京當局所說的已經真相大白;另外是他們這類各說各話,在特定時空會否牽動政局,值得注意。


以目前情勢,若中共主動解決六四事件,則爭取過程可控,不致因為涉及一些集團利益而出亂子;若他日情勢變易,六四事件在為勢所逼之下平反,則民族和國家可能經歷的折騰或許難以想像。何况六四事件已經26年,現在的權力當局與六四事件所有事宜,絲毫沾不上邊,他們最有條件、也有相應權力處理。因此,當局應該提出主動調查事件,探求真相,還大血案死難者一個公道,讓遺屬的心靈復歸平靜,國家也會因為和解而出現更加積極的局面。


六四事件在本港,這些年也出現變化。當年,六四事件是國際社會,特別是華人社會一件大事,各方都強烈反應,譴責血腥鎮壓。不過,26年之後,國際社會早就放下這個議題,其他華人社會例如台灣、澳門,即使還有悼念活動,規模細小,只是聊備一格。唯獨香港,悼念活動歷久不衰,近年因為政治熱熾,出席六四燭光晚會的市民以十萬計,散發着毋忘六四、爭取民主中國的情感信念,使人動容。


堅持紀念六四

歷史不會忘記

不過,近年有所謂本土派把切斷香港的六四情意結,視為區分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互不相干的表徵;另外有個別激進團體政客,認為支聯會壟斷了六四的政治資源,另起爐灶搞悼念活動。去年佔領行動,深化了本土意識,甚至激發出港獨思潮,促使一些人提出與中國切割。學聯退出支聯會,其理由就包括不認同支聯會綱領之一的「建設民主中國」,認為無關香港爭取民主,云云。個別激進團體企圖裂解支聯會,由於箇中隱含利益考量,社會迴響有限,可是學聯退出對支聯會的影響,可能較具體而深遠。例如支聯會薪火相傳,給年輕一代交棒的部署,或許會出現變數。


今年紀念六四的活動,雖然出現多元局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結果顯示,將出席活動的大學生仍佔多數。例如港大學生會另搞紀念活動,而受訪同學有41%表示會出席維園燭光晚會。在六四事件這個題目上,本港出現多少紀念活動並非那麼重要,最重要是有更多人堅持參加活動,顯示沒有忘記當年那場波瀾壯闊愛國民主運動。對於天理不容的血腥鎮壓,早晚必然平反,只要有這個信念並堅持下去,則有朝一日,港人的六四集體回憶在推動中國撥亂反正,甚至民主開放的作用,現在是無法想像的。只要毋忘六四,就一切都有可能;歷史不僅是今天,值得大家緊記。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