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本地薑靠雙手 裝出新藝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04日 06:35
2015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來不少政策都在討論香港除了金融、旅遊外,還可以發展什麼類型的產業,儘管政府說過要發展創意工業,但總是遲遲未見舉動,特別是香港時裝品牌,予人落後的感覺。眼見鄰近的韓國在時裝工業上的發展愈發愈強勁,就連內地如上海等地都深明創意產業對經濟的重要性,到底香港時裝的定位在哪?如何覓得真正的出路?


提起本地時裝設計師,屈指一算能說得出名字的有多少人?這正是業界普遍遇到的問題,缺乏認受性,最悲哀的是連本土都缺少認同下,又如何衝出海外。也許會有人認為香港設計師的水準參差不齊,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香港人習慣看外國設計,眼光和品味已經有一定的標準,沒有相近的品質根本入不了眼。這樣說似乎有點嚴厲,但市場從來就是奉行汰弱留強的原則,掌聲背後要下的工夫還有很多。香港設計師要走的路一點都不易,儘管近年在國際上多了香港品牌的名字,但只靠雙手打拼,在香港這個資本掛帥的地方並不可行,設計成本、開店、請人統統都要花錢,租金更是高得嚇人,沒有空間展示作品,又怎能讓別人看到香港的水準?


加強人脈 闖出名堂

可幸業界總有勇士的出現,本地設計師Angela Hui在2012年創立珠寶品牌les amis,並非設計出身的她單靠自己的摸索,不斷參與珠寶展,加強人脈,隻身到泰國尋找材料,統統一腳踢,到現在Cocktail、THE SWANK等select shop都有入手她的設計,她說:「香港設計其實仍有她的特色,外國人普遍會欣賞,但香港人始終對名牌多一份喜愛,心態還要時間轉變。」


網購平台 推廣本地設計

非牟利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FFF)早前大搞「Friday Dress Hong Kong」活動,並邀來政商界名人,如前議員陳淑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商人盛智文等穿著由本地設計師設計的衣著拍照,推廣逢星期五穿上本地的設計,創辦人羅可欣(Edith Law)表示:「香港設計師苦無平台推廣,我們就是希望能製造話題,讓年輕一輩的設計師也有曝光的機會。」Glori Tsui和Maria Mak同為參與FFF的設計師,二人皆異口同聲支持本地設計師要闖出名堂,而當中大多已衝出香港,在外國獲得人氣才能回流本地,這種模式讓設計師的生存空間大大減少,「不會有人想在香港做設計,因為別人會看不起你。」Glori在推廣自家品牌Methodology初時,曾遇到有買手直言香港品牌難以推廣,讓她感到沮喪。FFF的出現對她們來說絕對是多了財政上的支持。Maria指出,辦一次海外的推廣展,最少要花七到八萬元,更不能保證可獲回報,「但這在外國時裝界來說是最基本的入門。」


除了本地機構自強不息,也有網上購物平台認為香港品牌有其他出路可尋,亞洲大型網上購物平台Zalora於去年秋天推出Market Place寄賣市場,推廣本地時裝設計,半年以來迴響不俗,營運總監Natalia Kojoukhova表示:「我們十分樂於幫助本地設計師及獨立品牌發展他們的業務,有更多本地的精彩品牌,能令本地時裝市場更多姿多采。」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把本地的Market Place推廣到外地,甚至幾個地區的Market Place互相交流,儘管如今仍然停留在實驗階段中,但卻大大為本地品牌增加了曝光機會。


社交平台 有利新品牌起步

在Market Place售賣同名珠寶飾品的Carmen Chan,表示確實多了人知道她的設計,「不一定是客人增加,而是時裝界關聯的人會主動聯絡我,對品牌的發展絕對有利。」網站會列出品牌的資料,像是website、facebook、instagram等,有客人會主動透過這些渠道聯絡他們買賣。同在marketplace寄賣本地時裝品牌Sketcharound的兩位主理人Priscilla So和Kan Yuen Wai亦深深體會到社交平台的威力,她們的品牌在不少台灣網店都有售,這種營銷模式對剛起步的品牌幫助很大,「現在客人要求高了,要理解品牌的故事和理念,社交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她們說有人欣賞,有人批評,自然會成為創作的推動力,讓品牌愈做愈好。


不同的途徑,不同的方式,香港品牌總有它的一套生存方法,這正是香港不朽的拼搏精神,也是一個創意工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文:葉伊霖

圖:胡景禧、林俊源、品牌提供

統籌﹕John Wan

編輯﹕蔡曉彤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