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人,曾抱着這樣的情懷:挺住支聯會,守住維園六四的燭光,就是展示港人隨年月也洗不掉對六四事件死難者的悼念之情、對平反六四的堅持,也是「一國兩制」仍然存在的最佳驗證。今年,不要支聯會,不去維園,成為不少青年人的主軸思想,這種思潮,相信在未來一段日子仍會不斷發酵擴大。
對於那些在26年前在北京現場的,還是透過電視目睹六四事件前後發展的港人,對於這種不去維園的主張,大可覺得是大逆不道,有點揪心,然而經過雨傘運動的洗禮後,香港社會應以更寬的心懷去看待這不能逆轉的變化。
支聯會不是六四的壟斷者,任何組織,任何人士也有權以他的方式去紀念,所以若紀念六四的形形色色集會在香港遍地開花也絕非壞事。
這卻不代表維園的燭光不再重要,對於北京來說,每年六四,在維園亮起的點點燭光,那片金黃色的民主燭海仍然是他們心裏的一根刺。當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可以說「保普選反暴力大聯盟」在9天內收集到121萬個簽名所代表的民意具「震撼性」,那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維園在每一個六四晚上,從不間斷地亮起數以萬計的燭光,對北京來說,怎會不是另一種震撼?守住維園的燭海,不止標誌港人毋忘六四,也是港人對民主、對公義的渴望與追求,這陣地絕不能退守。
不過,支聯會也是時候反思,往後的路該怎樣走下去,例如晚會的形式,是否還是26年不變?每年紀念六四的各種活動是否太因循?支聯會平日在推動民主的工作是否有所欠缺?宣傳的手段是否沒追上時代的步伐?過去,支聯會也曾嘗試以較新的手法,一改六四晚會的內容,事後卻劣評如潮,最終大家決定不變應萬變,但現在,是重新檢視的時機。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對於那些在26年前在北京現場的,還是透過電視目睹六四事件前後發展的港人,對於這種不去維園的主張,大可覺得是大逆不道,有點揪心,然而經過雨傘運動的洗禮後,香港社會應以更寬的心懷去看待這不能逆轉的變化。
支聯會不是六四的壟斷者,任何組織,任何人士也有權以他的方式去紀念,所以若紀念六四的形形色色集會在香港遍地開花也絕非壞事。
這卻不代表維園的燭光不再重要,對於北京來說,每年六四,在維園亮起的點點燭光,那片金黃色的民主燭海仍然是他們心裏的一根刺。當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可以說「保普選反暴力大聯盟」在9天內收集到121萬個簽名所代表的民意具「震撼性」,那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維園在每一個六四晚上,從不間斷地亮起數以萬計的燭光,對北京來說,怎會不是另一種震撼?守住維園的燭海,不止標誌港人毋忘六四,也是港人對民主、對公義的渴望與追求,這陣地絕不能退守。
不過,支聯會也是時候反思,往後的路該怎樣走下去,例如晚會的形式,是否還是26年不變?每年紀念六四的各種活動是否太因循?支聯會平日在推動民主的工作是否有所欠缺?宣傳的手段是否沒追上時代的步伐?過去,支聯會也曾嘗試以較新的手法,一改六四晚會的內容,事後卻劣評如潮,最終大家決定不變應萬變,但現在,是重新檢視的時機。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