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希望帶給人喜悅和快樂。」這是德國喜姆修女(Sr. Maria Innocentia Hummel)曾經寫在日記裏的願望。
她將這個願望,寄託在一幅幅她親手繪畫的溫情兒童畫裏,而繪畫更變成了可愛的M.I. Hummel喜姆瓷像。
為什麼喜姆瓷像可以歷時八十年而不衰,而且在當地家喻戶曉?
雖然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喜姆修女的畫作和瓷像的精細手工藝,至今仍能保存下來,及繼續生產,更成為世界各地的收藏珍品及博物館展品。
喜姆修女的創作,記錄了幾近一個世紀以前的鄉村孩童生活,而她筆下的喜悅和快樂,同時富有歷史意義。
喜姆瓷像能令人感受到簡單直接的喜悅,背後有着德國人淳厚與堅持的人文精神。
源自修女畫作 筆下孩子天真
靜下來細看櫥窗裏的喜姆瓷像,只覺每個孩子都白胖活潑,瓷像溫潤可愛,而且手工精細。原來喜姆瓷像討人喜愛的背後,記載着一段重要的歷史淵源,這些孩子其實來自八十年前,德國喜姆修女(Sr. Maria Innocentia Hummel)之手。喜姆修女在一九○九年,生於德國南部的Bavaria邦裏的鄉村小鎮Massing,在淳樸優美的環境裏,她與五個兄弟姐妹,度過了熱鬧愉快的童年。在少女時代,喜姆修女的父母已經發現她的繪畫天分,於是安排她到慕尼黑修讀美術。那時開始,她已繪畫人像、水彩及油彩,而且喜愛研究觀察大自然,又會木雕、紡織等,本來是朝着藝術家的生涯發展。當時她的名字是Berta Hummel,喜姆瓷像首席畫師Thomas Guenther指,修女的姓氏Hummel,德文解作大黃蜂(bumblebee),是體型較大較圓潤的蜜蜂,在她的畫作中也可時常發現牠的蹤影。
畫中蜜蜂來自姓氏
後來,在她以優異成績修畢美術之後,一九三○年代,她毅然放棄了藝術家之路,在慕尼黑西邊的Siesen修道院,宣誓成為修女,並且得名Sr. Maria Innocentia,開始修道生活。當時喜姆修女為了替修道院籌募經費及建設學校,開始繪畫孩童畫作,再將這些水彩、炭筆畫稿,製作成明信片,在書店寄售。她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喜愛孩子,於是以天真無邪的孩子作為繪畫主題,小孩的各種神態、圓滾的臉蛋、紅潤臉色、長捲睫毛等,伴以花草樹木和小動物,成為她畫作的特色,傳遞出愛的信息。她的畫作一出,已受當時德國人愛戴。
平民形象 安撫戰後人民
直至一九三五年,一家在一八七一年創立的德國知名陶瓷廠Goebel,位於德國中部Rodental,其第四代繼承人Franz Goebel,發現了喜姆修女的畫作,深受觸動,於是提議將她的畫作製成立體瓷像。有指喜姆修女當時更和Goebel畫師一起研究瓷像合用的顏料,再經過陶瓷工藝師的鬼斧神工,終於在一九三五年的萊比錫展銷會上,Goebel推出首批精緻生動的喜姆瓷像,隨即風靡一時。喜姆瓷像其後亦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着德國在戰後經濟困頓的日子,幸而仍能保留傳統,繼續生產。所以喜姆修女畫中的孩子,也是以樸實平民的形象出現,有些孩子的衣著更顯得破舊,其中傘下孩子更是經典款式,為戰後德國帶來平安與和諧。
數千畫作留傳 造就新瓷像
到了一九四六年,喜姆修女與世長辭,終年三十七歲,她的離世,不減人們對她的瓷像的喜愛。喜姆瓷像之後更在美國大受歡迎,一九七○年代,Goebel一再擴大瓷像的生產線。至一九七七年,更有全球首個喜姆瓷像收藏迷會於美國成立。此後,Goebel再陸續推出周年紀念系列瓷像。二○一四年,再由Hummel Manufaktur GmbH全盤接管喜姆瓷像的生產及經營,每年生產出超過五萬個瓷像。陶瓷廠至今仍依照喜姆修女的畫作嚴謹製作,有指她的畫作多達幾千幅,故能繼續推出新的喜姆瓷像,將愛與喜樂留傳後世。現於歐洲地區,更設有喜姆修女的畫作及瓷像的博物館,如位於喜姆修女出生地Massing裏的Berta-Hummel-Museum。
文/ 李寶瑜
圖/ 李澤彤、受訪者提供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