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文物是文化遺產、歷史見證,是社會大眾的珍寶。但隨着時間流逝,文物會逐漸破損,甚至殘缺不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辦事處肩負文物修復的重任,30多名專業人員就像醫生一樣,對症下藥,妥為修復殘破的文物,使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經久不衰。
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穿過職員通道,來到修復實驗室,裏面放置各種儀器,桌上有些文物正在修復中。不遠的一角,放了一扇木門、一副對聯,來自歷史逾150年的屏山法定古蹟達德公所,都已修復完竣,光采重現。
修復工序 一絲不苟
二級助理館長黃銘軒在文物修復辦事處工作四年多,有份參與這次修復工程,坦言功夫並不簡單。木門送來時已經霉爛,下半部分更有個大洞,因此需切掉下半部分,再找同類木材接駁,使結構回復穩固。另外,木門經歷水患,門神的顏色掉得八八九九,要設法弄清楚原來的顏料才上色,整項工程結果花了近一年時間。
「九成的顏料都被沖走了,只見裂縫裏殘留一些物質,我們就憑此進行科學分析。例如門神的盔甲,找樣本分析後才確定是真金,而不是金漆,我們於是用金箔鋪上去。」
「金漆和金箔是不同的,金漆經時間洗禮會變得暗啞,金箔才能做出原來光澤效果。」
至於那幅對聯,在達德公所時已裂成多片,文字也已褪色,最終用了超過半年才完成修復。黃銘軒和同事先進行科學分析,知道對聯由黃花沙製成,於是用一些合適的物質加固,將碎片黏合起來。由於加固物質和對聯的顏色不同,還要再作潤色。至於上面的文字,則用石灰配方和烏烟重整。
「黃花沙是很脆弱的物料,修復過程要很小心。我們恐怕對聯運回達德公所安裝時會再有損毀,於是在對聯背後加上碳纖維布,令結構更穩固。」
專業儀器 協助修復
文物修復辦事處的30多名修復人員為本港十多間公共博物館、古物古蹟辦事處和藝術推廣辦事處提供服務,按文物的種類分成八組,包括書畫、印刷品和相片、歷史文獻、紡織品和標本、有機文物、陶瓷、金屬品和出土文物。修復員持有學士學位,一般主修文物修復、化學或材料科學。
修復工作往往需用上不同儀器,例如氮氣滅蟲室可消滅文物中的害蟲、色譜分析儀則可檢測文物表面的顏色有否變化。
負責修復金屬文物的一級助理館長謝志遠說,X光機是常用的儀器之一。「出土文物一般藏在很深的泥土中,用X光機進行檢查,可看到裏面有沒有文物,包括數量、種類,再研究如何修復和保存。」
至於修復書畫,最常見的問題是發霉。一級助理館長廖慧沁表示,處理方式一般是用沾了離子水的棉花棒抹拭,將霉菌逐一清除。
對廖慧沁來說,文物修復工作很有意義,像把歷史故事一頁頁掀開,重現眼前。
「我修復過一件紙本印刷畫,是香港藝術館的藏品。它非常殘破,捲摺得很厲害。我們翻查歷史,才知道該畫在日本侵佔香港時藏於港督府。為防日軍偷竊,一個管家將它捲起來,藏在褲袋逃走,終於避過被劫的厄運。」
招募義工 推廣工作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楊甦表示,文物修復任重道遠,希望市民多認識箇中工作,了解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文物修復,一些文物很快會因老化和劣化而消失,我們的後代便無從了解前人的歷史、藝術、科學技術和當時生活,這是一種損失。」
辦事處每年招募義工參與文物修復工作。新加入的義工負責較簡單的工作,例如協助監察環境、檢視和記錄文物狀況,有經驗者則在學會所需技巧後嘗試修復。
楊甦指出,博物館的藏品不少來自民間,由熱心人士捐贈。只要普羅大眾有保存文物的意識,文物送到博物館時便能保持較佳狀態,省卻不少修復的資源。
辦事處更在今年六月至七月舉辦「珍藏上醫館」活動,市民家中如有珍藏書畫、照片、銀器、硬幣等舊物出現損毀或變得破舊,可帶到辦事處「診症」,並學習修復技巧。該活動免費參加,名額200個,6月18日截止報名。
文物是文化遺產、歷史見證,是社會大眾的珍寶。但隨着時間流逝,文物會逐漸破損,甚至殘缺不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辦事處肩負文物修復的重任,30多名專業人員就像醫生一樣,對症下藥,妥為修復殘破的文物,使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經久不衰。
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穿過職員通道,來到修復實驗室,裏面放置各種儀器,桌上有些文物正在修復中。不遠的一角,放了一扇木門、一副對聯,來自歷史逾150年的屏山法定古蹟達德公所,都已修復完竣,光采重現。
修復工序 一絲不苟
二級助理館長黃銘軒在文物修復辦事處工作四年多,有份參與這次修復工程,坦言功夫並不簡單。木門送來時已經霉爛,下半部分更有個大洞,因此需切掉下半部分,再找同類木材接駁,使結構回復穩固。另外,木門經歷水患,門神的顏色掉得八八九九,要設法弄清楚原來的顏料才上色,整項工程結果花了近一年時間。
「九成的顏料都被沖走了,只見裂縫裏殘留一些物質,我們就憑此進行科學分析。例如門神的盔甲,找樣本分析後才確定是真金,而不是金漆,我們於是用金箔鋪上去。」
「金漆和金箔是不同的,金漆經時間洗禮會變得暗啞,金箔才能做出原來光澤效果。」
至於那幅對聯,在達德公所時已裂成多片,文字也已褪色,最終用了超過半年才完成修復。黃銘軒和同事先進行科學分析,知道對聯由黃花沙製成,於是用一些合適的物質加固,將碎片黏合起來。由於加固物質和對聯的顏色不同,還要再作潤色。至於上面的文字,則用石灰配方和烏烟重整。
「黃花沙是很脆弱的物料,修復過程要很小心。我們恐怕對聯運回達德公所安裝時會再有損毀,於是在對聯背後加上碳纖維布,令結構更穩固。」
專業儀器 協助修復
文物修復辦事處的30多名修復人員為本港十多間公共博物館、古物古蹟辦事處和藝術推廣辦事處提供服務,按文物的種類分成八組,包括書畫、印刷品和相片、歷史文獻、紡織品和標本、有機文物、陶瓷、金屬品和出土文物。修復員持有學士學位,一般主修文物修復、化學或材料科學。
修復工作往往需用上不同儀器,例如氮氣滅蟲室可消滅文物中的害蟲、色譜分析儀則可檢測文物表面的顏色有否變化。
負責修復金屬文物的一級助理館長謝志遠說,X光機是常用的儀器之一。「出土文物一般藏在很深的泥土中,用X光機進行檢查,可看到裏面有沒有文物,包括數量、種類,再研究如何修復和保存。」
至於修復書畫,最常見的問題是發霉。一級助理館長廖慧沁表示,處理方式一般是用沾了離子水的棉花棒抹拭,將霉菌逐一清除。
對廖慧沁來說,文物修復工作很有意義,像把歷史故事一頁頁掀開,重現眼前。
「我修復過一件紙本印刷畫,是香港藝術館的藏品。它非常殘破,捲摺得很厲害。我們翻查歷史,才知道該畫在日本侵佔香港時藏於港督府。為防日軍偷竊,一個管家將它捲起來,藏在褲袋逃走,終於避過被劫的厄運。」
招募義工 推廣工作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楊甦表示,文物修復任重道遠,希望市民多認識箇中工作,了解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文物修復,一些文物很快會因老化和劣化而消失,我們的後代便無從了解前人的歷史、藝術、科學技術和當時生活,這是一種損失。」
辦事處每年招募義工參與文物修復工作。新加入的義工負責較簡單的工作,例如協助監察環境、檢視和記錄文物狀況,有經驗者則在學會所需技巧後嘗試修復。
楊甦指出,博物館的藏品不少來自民間,由熱心人士捐贈。只要普羅大眾有保存文物的意識,文物送到博物館時便能保持較佳狀態,省卻不少修復的資源。
辦事處更在今年六月至七月舉辦「珍藏上醫館」活動,市民家中如有珍藏書畫、照片、銀器、硬幣等舊物出現損毀或變得破舊,可帶到辦事處「診症」,並學習修復技巧。該活動免費參加,名額200個,6月18日截止報名。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