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本年度公務員加薪幅度,罕有地偏離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額外多加0.5個百分點,涉及約9億元,政府卻未公開交代為何有此特殊安排。政府行事須有規有矩,尤其涉及使用公帑,更不能打馬虎眼;就此,政府有必要向公衆解說。另外,這個罕見安排開了先例,日後公務員就加薪問題與政府角力,令人擔心將會更趨白熱化。因此,公衆有權知道這次偏離機制的做法,是否切合香港最大利益,政府必須清晰交代。
淨指標有凌駕性
偏離須特殊因素
這次公務員獲超標加薪,是20多年以來首次,特別是低層公務員跟隨中層加薪4.62%,較薪酬趨勢淨指標高出1.6個百分點,更突顯獲厚待的實質。多年以來,淨指標顯示低層公務員加薪幅度較低,政府慷慨地將之與中層看齊,納稅人因而連年負擔額外開支竟成「慣例」,公衆早有不同看法。今年低層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本來是3.02%,所謂按「慣例」扯高與中層看齊之後,根據行政會議的決定,低層公務員加薪幅度偏離了淨指標超過50%,其幅度之大,使人無法接受是正常合理情况。
公務員的薪酬加幅是根據6項因素決定,即是薪酬趨勢淨指標、經濟狀况、生活費用變動、政府財政狀况、職方對薪酬調整的要求及公務員士氣。公務員團體對這些因素有爭議,但是總體而言,這個調薪機制仍然行之有效。因此,近年雖有公務員組織退出薪酬趨勢委員會,但是無損相關因素和機制在社會的普遍認受性。據曾任公務員事務局長的王永平表示,薪酬趨勢淨指標是最重要因素,相對於其他,淨指標有凌駕性,除非其他5項因素出現特殊情况,才可以改變按淨指標的建議加幅。這是政府有責任解說清楚的原因。
至於其他5項因素,就經濟狀況和生活費用的變動,看不到公務員獲額外加薪的理據。有關經濟狀况,財政司長曾俊華一度在財政預算案預測本港經濟增長只在1%至3%之間。事實上,各項數據顯示本港經濟正在放緩,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只有2.1%,展望內地經濟持續下行,美國與歐洲經濟數據時好時壞,受外部環境影響的本港經濟難以樂觀。因此,若說經濟榮景而使公務員獲額外加薪,缺乏基礎。
至於生活費用變動的因素,數據顯示本港通脹壓力亦已放緩,去月政府才把全年通脹預測由3.5%降至3.2%,意味着若沒有0.5個百分點額外加幅,按以往加薪模式,即是按淨指標建議和低層公務員與中層看齊,各級公務員的加薪幅度都高過通脹。因此,若說通脹劇烈而給公務員額外加薪,也缺乏理據。
其餘3項因素,比如政府財政儲備超過8500億元,可是庫房水浸,是否構成額外給公務員加薪之理?從公衆理財角度,公共資源須用得其所,額外加薪就看不到政府奉行了一貫的審慎理財原則。至於職方對薪酬調整的要求及公務員士氣兩項因素,並沒有客觀數據供量度,職方要求的加幅可以天馬行空,參考意義不大;若說涉及公務員士氣考量,則為何額外加薪0.5個百分點就可以使公務員士氣昂揚?箇中計算有什麼玄機,政府必須清晰交代。
政府毁棄綱紀
勞資關係添煩亂
公務員團體對於獲額外加薪,紛紛表態接受,有團體代表還形容加薪幅度偏離淨指標是「零的突破」,有助提升公務員士氣,云云。公務員團體的表態和說法,實際上已經為日後的爭取做鋪墊,往後政府若不偏離淨指標,有可能被指摘為損害公務員士氣;若「額外加薪」成為慣例和常態,則一直行之有效的公務員加薪因素和機制就形同虛設。可以說,政府已經提供誘因,甚至鼓勵公務員團體日後不再尊重和遵守薪酬趨勢的淨指標,為日後的管方與職方關係添煩添亂。
歷來每年公務員調整薪酬,都是管方與職方的一場角力,今年政府罕有地從薪酬趨勢淨指標退卻,給予公務員額外加薪,此舉在往後的加薪角力中,無疑會鼓勵公務員團體提出各式各樣理由,包括要求額外加薪。這除了加重納稅人負擔,在社會上製造一些矛盾,最主要是事態顯示政府毁棄綱紀,後患無窮。政府必須交代今年偏離淨指標的理據,同時說清楚「額外加薪」是否僅此一次,讓納稅人知道政府今後會否為了公務員而繼續罔顧其他市民的利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