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猶太人不可任公職」 逼走愛因斯坦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1日 06:35
2015年06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語地區內的反猶風潮已蠢蠢欲動,其中奧匈帝國政客馮•舍內雷爾(Georg Ritter von Schonerer)1882年首倡所謂的「亞利安條款」(Aryan Paragraph),要求所有公職都不可以由「非亞利安人」──尤其是猶太人──出任,對希特勒那一代人影響殊深。希特勒1933年帶領納粹奪權後,隨即訂立《公職回復法案》,引入「亞利安條款」,迫使所有被定義為猶太籍的人離開公職,大學和教會亦不例外。


美研原子彈團隊 多出走猶太學者

法案隨即迫使大量猶太學術精英免職,最著名例子莫過於提出「相對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法案公布時他正訪問美國,以後就未有回去,當時他本身仍是柏林科學院的教授。


類似例子多不勝數,後來在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便有眾多從德國逃難而至的科學家,例如首先構思出核連鎖反應的西拉德(Leó Szilárd)、負責領導團隊計算原子彈所需核燃料重量的貝特(Hans Bethe),以及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蘭克(James Franck)等。


德國其後進一步將限制擴展至醫學和法學專業,例如柏林禁止猶太律師和公證人從事法律事務,慕尼黑市長不批准猶太醫生處理非猶太病人,巴伐利亞州內政部則阻撓醫學院收取猶太學生。與此同時,德國報章開始鼓吹杯葛猶太人生意,部分地方的納粹黨衛軍(SS)更將矛頭指向猶太商店,攻擊從店中走出來的人,甚至在其額上蓋印,斥其為「從猶太人處買東西的叛徒」。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