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敖恆宇﹕雨傘運動令親友關係撕裂?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1日 06:35
2015年06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社會學家指出,人是活在自己編織的人際關係網絡之中,因此,身邊的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個人的想法及行為。以雨傘運動為例,參與其中的大學生非常留意家人及朋友的取態,並盡量表現出符合他們的期望,以免產生張力及衝突。


另一方面,曾有新聞媒體報道,由於年輕人積極地投入在雨傘運動中,家庭關係(特別是與父母關係)變差,甚至因為政見不同,導致關係撕裂,離家而去。


筆者的問卷調查內,包含了一些問題,詢問受訪者有關他們的社會網絡及家人關係,用以了解這兩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首先,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若大學生有政治立場相近的同學,又或是他們加入了關注社會發展及時事的網上群組,他們在雨傘運動的參與較強,甚至比他們是否在學生組織內擔任幹事,又或是他們有否加入關注時事的學會的影響較大。對大學生來說,相熟同學或宿舍內宿友對雨傘運動的取態,以及網上群組的意見,他們相當重視,願與同路人共同進退,而此直接影響他們在雨傘運動中的參與。


表一比較不同階段內受訪者有多少朋友支持雨傘運動。數據顯示,在第一階段內(即人大公布議決至佔領正式啟動),超過三分之二的大學生指出頗多的同學對運動抱有支持的態度。到了第二階段(即佔領啟動至學聯與政府對話),有更多的受訪者(超過八成)認為他的朋友支持雨傘運動。然而,到了第三階段(即政府對話後至警方清場),受訪者指出支持這個運動的朋友比之前減少,數字接近第一階段的情况。值得注意,大學生參與雨傘運動的「先升後降」的模式,與身邊朋友對運動的支持情况如出一轍。


另一項相關的因素影響大學生會否投入雨傘運動是他們過往的經驗,特別是他們曾否參與過之前一些社會運動及公眾集會。透過參加這些運動或集會,他們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加入相關的網上群組,交流信息及意見,這些都是有助動員日後出現的社會運動。筆者發現,受訪者若曾參與「反國民教育」運動,比參與「反東北發展」及「反中港融合」運動,更能夠促進他們參與雨傘運動。此外,他們如果曾參加「六四晚會」及「七一遊行」,他們在雨傘運動中的參與程度也較高。


與家人關係無大變化

在雨傘運動期間,大學生與家人的關係是筆者的另一個關注點。表二顯示不同階段內受訪者與家人關係狀况。有趣的是,這方面的變化並非如預期般大,三段時期之間的分別其實很少,只有在第二階段有更多的大學生認為他們與家人關係欠佳。與筆者相熟的大學生表示,雖然他們在第一及第二階段都非常投入在雨傘運動之中,但他們為了避免父母擔心,又或是出現相反意見,他們大多不願向家人透露自己的觀點及行動,以免令家庭關係受到過大的衝擊。


(系列之五)

作者是中文大學管理學系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