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選擇太多與知足常樂 / 文︰林沛理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2日 06:35
2015年06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人不快樂,這不是什麼快樂指數調查的結果,而是個人的觀察和親身體會。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變成了怨氣冲天的抗議之都,深層次的內部矛盾一觸即發。貧富懸殊、身分模糊、社會不公和政治爭拗都是原因,但問題的根源可能是「existential」的——關於香港的本質與香港人存在的處境。香港人不快樂,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選擇,而是因為他們有太多選擇。


選擇二字,對香港人來說是太重要了。它塑造了這個城市的個性,也予生活在裏面的人一種身分和地位。多年來,香港所代表和體現的不僅是選擇的自由(the freedom to choose),還有選擇的力量(the power of choice)。香港深信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能夠撥亂反正,因此採取積極不干預及自由港政策,奉行簡單及低稅制,又無外匯管制,亦不插手商業營運,結果締造了香港的繁榮。


香港的成功建立於它擁抱市場,以及為市場提供最多選擇的基礎上。這一點,國際社會和西方學者皆瞭然於心。1976年獲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一生致力宣揚自由經濟學說。對他來說,香港——他口中的「自由經濟的最後堡壘」——就是代表自由經濟體系優越性的「海報男孩」(poster boy)。


他在其1980年著作《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中宣稱,「要了解自由市場的真正運作,就要到香港去。」身為猶太人,他認為以色列沒有走香港的路是大錯。他斷言,如果以色列採取與香港相同的經濟政策,它的人口至少會翻兩番,而國民生產總值更會有高達幾倍的增幅。有佛利民這個「超級推銷員」,香港的簡單稅制及無外匯管制迅即為世界所注視。再加上佛利民的學生不少在世界各地的經濟機構身居要職,「香港模式」的聲望自然更上一層樓。


選擇自由的代價﹕怏怏不樂

可是,選擇的自由是一把有雙重作用,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的雙刃劍(double-edged sword):它給你前所未有的自由,卻要你付出怏怏不樂的代價。快樂與知足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中外古今智者、哲人和學問家的共識。知足者富和知足常樂固然是中國的傳統智慧,西方的偉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也說過,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擁有,而在於不感到匱乏(We are not rich by what we possess but by what we can do without.)。


這正是有太多選擇和太多選擇自由的問題所在,太多選擇和太多選擇的自由讓我們常常感到匱乏、懊悔甚至遺憾。美國心理學家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新書《選擇的矛盾》(The Paradox of Choice)指出,經濟學家、自由市場、大企業和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組織把給予消費者「真正選擇」說成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公共財」(public good),其實無限制、不受約束的選擇(unfettered choices)是現代人的煩惱之源。這是因為太多和太複雜的選擇,意味着我們在千迴百轉、機關算盡作出選擇之後,非但無法肯定我們所作的選擇是對的,更往往會為此而懊悔不已。用施瓦茨的話來說,我們事後的領悟能力變成了一種懲罰自己的手段(Our capacity for hindsight becomes a means for punishing ourselves.)。


夠好,於願足矣?

這就是所謂「選擇的重擔」(the burden of choice)。《選擇的矛盾》給讀者的忠告:不要奢望可以作出最好的選擇,只要作出的選擇「夠好」(good enough),於願足矣。今日,立法會議員面臨一個關鍵、必然產生重大後果的抉擇——是否接受8•31框架政改方案。應該孤注一擲,為了全贏不怕全輸地否決方案;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跟自己和香港人說,在目前的情況下,這算是「夠好」的方案?按照《選擇的矛盾》的分法,得不到最好勢不罷休的人(它稱之為「最大化者,maximizers」)注定失望,因此永遠不會快樂。反而是願意退而求其次的人(它稱之為「滿足者,satisficer」),才會知足常樂。


林沛理

專欄作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