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議員鬥紅了眼 後政改難安寧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8日 06:35
2015年06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立法會辯論普選行政長官決議案,首日發言的議員,沒有發表什麼真知灼見,辯論似乎淪為另一次表態或相互攻訐的表演。然而,關乎港人福祉的政改方案,卻可能被否決,對於祈求圓普選夢的市民,此刻感到十分無奈。通過政改方案需要奇蹟,市民幾乎不存奢望,而是希望立法會了斷政改方案之後,社會有空間止痛療傷,從而集中精力推動早已滯後的經濟民生等發展與建設。可是,從辯論所見,議員仍然埋首纏鬥,個別議員言辭的「仇恨指數」,可以「爆燈」來形容。政局演變至此,只有四個字:夫復何言。


政治生態扭曲

堵塞討論空間

今次政改的整個歷程,突顯了政治生態愈趨扭曲,一貫理智務實的香港社會,宛如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提交決議案發言時,一些說話顯示體會良多;她說「愈來愈激烈和兩極化的討論,不但沒有令真理愈辯愈明,反而令分歧愈放愈大,蠶食了不同意見人士彼此間的互信」;「79日違法佔領行動,令不同意見的人之間矛盾更深,破壞了中央與特區的互信,社會不斷內耗,以至幾近撕裂,社會秩序及法治受損」。林鄭月娥描述的,實際上是政治生態走向激進,使政改分歧根本沒有理性討論空間,可以說是一個「激」字貫串了整個政改歷程。


事實上,今次政改議題,由於學生介入,調子從一開始就扯得很高。學生提出的公民提名訴求,原本可視為作文題目,因為學生作文可以天馬行空,脫離現實。可是,學生的激進取態,泛民黨派議員卻很受落,而且他們之間為免落於人後,還實行激進攀比,愈搞愈激,不少議員連「公民提名、必不可少」也喊出口了。另一事例是學聯成員與政改三人組的公開對話,經中間人斡旋後,就成立多方對話平台等做法有初步共識,若獲普遍接受既可化解當時的佔領行動,又可首次成立官民對話機制處理政改問題;這個本來是各方的下台階,可惜在對話之後,學生再「激」起來,把這個潛在成果一手抹去,事態急速惡化。此一轉折,泛民議員再一次接受學生的領導,滑入了激進陣營。


學生有追求烏托邦的理想,對事物搞兩極化,非黑即白,以至盲動莽撞等;如果視之為少不更事,則無可厚非。不過,從政者理應知道現實政治有局限,並非都能隨心所欲。從上述兩件指標性事例,說明在學生的激進主張面前,泛民議員甘願被牽着鼻子走,折射出應該作為領袖帶領市民的泛民議員,卻成為被領導者,隨着「政改激進號」撞向冰山。


林鄭月娥的描述還折射出一個事實,就是鬥激之下蠶食了討論空間,不同意見人士缺乏互信,無法透過理性討論,縮窄甚而化解分歧;佔領行動則使中央對香港是否失控,增添疑慮,因而提出更強硬態度應對。這兩方面情况,一方面使香港內部各方勢力無法整合,另方面使中央與泛民陣營各走極端。這些都是政治生態激進丕變的結果。今次政改,各方只顧擺姿態,埋首口水戰、泥漿摔角,竟然是兩年多以來從未具體實質商討這個重要議題;如今走到面臨否決這一步,市民期盼了30多年的普選落空,因此感到極端無奈甚或憤怒,完全是人之常情。事實上,整個過程,實在混帳得很。


社會須止痛療傷

請議員放過香港

政改方案即使被否決,不少市民期望暫且放下政制議題,整體社會轉而關注處理經濟民生事務,市民希望議員在決議案發言中能夠釋出信息,回應市民的訴求。可惜,昨日發言的議員,特別是泛民議員,未聽聞他們有意轉向,仍然大講特講他們那一套邏輯論述,盡多空洞無物的口號;至於否決方案之後,也未見他們提出什麼辦法推進民主進程。另外,不少泛民議員甚至直指政改三人組講大話,又質問官員有沒有良知等。這般火力,仍然是兩極化討論,激進程度再升溫,看不到這些議員有收手之意。


一些建制派議員也不甘寂寞,反唇相稽,指泛民議員才是講大話,又譏諷他們「變臉」;總之是唇槍舌劍,各不相讓,議事堂內炮聲隆隆,鬥個死去活來。這樣子下去,在後政改時期,政治噪音將持續不斷,社會靜下來處理經濟民生事務的憧憬,令人擔心會是奢望。立法會各個黨派議員應該好好想一想,是否繼續內耗空轉纏鬥下去,還是掛起免戰牌,讓香港有喘息的機會。


政改方案表決之後,林鄭月娥說「社會亦需要癒合傷口、重新出發」。她認為「極端和不理性的行為,在過去一段時間不斷蠶食理性討論的空間,亦令社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希望各位議員以香港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和福祉為依歸,重回務實理性的正軌,互相尊重,實事求是,以溝通取代抗爭,以互信代替猜疑。我深信這才是市民之福,是香港之福」。林鄭月娥的希望,相信亦是大多數市民的心聲,各黨派議員都有責任回應;市民須監察哪些議員仍然熱中玩政治鬥爭遊戲,要適時表態遏止損害香港福祉的行徑。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