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新沙士 究竟有無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8日 06:35
2015年06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如今,香港社會對政府發出旅遊警示的期望,愈來愈像大眾對天文台發出惡劣天氣警告一般。天文氣象,固然有客觀的數據作為發出警告與否的科學憑藉;但公眾的觀感和情緒反應,往往亦主導了社會輿論對天氣警告的期望。天氣警告,原意是讓社會及早應對風雲莫測的天氣變化。其後天氣警告跟僱員工作應變安排息息相關,事關「打工仔」和學生「放假」的「大事」,輿論對天氣警報的安排,便混雜了不少生活上的預期。其中,尤以天文台處理黑色暴雨及8號颱風為甚——「太早打風」、「打風打得幾個鐘」、「啲黑雨都唔知點掛」等怨言,成為大眾生活中對天氣警告的評價。


同樣,在處理中東呼吸綜合症,即俗稱新沙士時,政府又再次面對如何平衡科學決策與處理公眾期望之間的矛盾。新沙士究竟對香港以至全球帶來怎樣的健康風險,目前專家們仍難有結論。早前,政府短期內把對南韓的旅遊警示級別連升兩級至「紅色」,便引來「兩面夾擊」。一方面,有具醫學背景的立法會議員、旅遊業界議員及不少評論都罵政府「又慢半拍」,讓人「無所適從」,指政府應該汲取「沙士」的教訓,及早發出較高級別的旅遊警示,好讓人們能盡快取消行程並獲退費用。但另一邊廂,亦有醫科專家在政府對南韓發出「紅色」旅遊警示後,質疑政府為何「雙重標準」,沒有向同樣出現新沙士的中東國家發出同等的旅遊警示。亦有報道指出,南韓至今尚未確認出現社區爆發,連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也不過是對南韓發出較輕的「注意」級別罷了。


在新沙士於南韓的傳播情况被專家們「各自詮釋」之時,這傳染病是「有事」還是「無事」,都可各自找到一大堆理由。不過,無論醫學界和社會輿論如何眾說紛紜,政府還是要為香港的防控工作「埋單」,在「是」與「非」都難下定論之時,作出政策回應,並為任何可能出現的後果負責——無論新沙士的結局是真的如「沙士翻版」,還是「狼來了」般虛驚一場。


現代風險難捉摸 靠專家處理

傳染病的防控工作,點出了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理論對人類文明的諷刺。其實,傳染病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全球不同地方的人和物之間流動得愈頻密,便愈有可能把病毒由一地帶往另一地。人類社會愈步向全球化,便愈容易接觸到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病毒。人們愈是大力加強用藥,又或當病毒透過不同的「宿主」(包括人類)接觸不同的社會和環境,病毒便愈有可能出現抗藥性及其他變種。問題是,社會大眾大多不會接受這種解釋,也難以接受以「文明倒退」的方式來減少這些愈來愈難捉摸的現代風險。於是,人類社會還是要以政府及各種的專家系統來處理這些風險,並讓這些專家和組織為風險負責。


在上述風險社會的背景下,我們正面對以下的社會現象:

(1)難為天災人禍定分界。天氣變化、病理毒害,從前大都被視為大自然的力量,又或是「神的行為」(Act of God)。不過,當天災被理解為可以是源自人類文明的溫室效應,而不再是大自然的力量;當病害被理解為源於衛生部門辦事不力、醫學專家「把關不嚴」後,天災與人禍的意識分界便愈來愈模糊。人們漸漸不再接受「天災」之說,並把「天災」理解為主要是源於各種「人禍」的過失。


(2)「科學根據」愈來愈「壓不住場」。這論點絕不是貶低科學研究,而是想提出兩點觀察。首先,由於人類社會正面對愈來愈多難以捉摸的現代風險,是故科學知識和專家意見亦往往眾說紛紜,互有不同。就以新沙士為例,它究竟是「沙士翻版」,還是如2009年豬流感般最後化為虛驚一場?相信至今仍未有專家敢「一錘定音」。其二,是社會大眾的感覺——尤其是恐慌情緒,往往帶有嚴重的政治及社會效果。這使社會以至是政府未必能純粹以「科學根據」作為政策回應的唯一依歸。


(3)風險政治大行其道。由於現代風險往往處於「是」(Yes) 和「否」(No)之間,是故風險本身便成了政治操作的重要工具。例如以恐怖襲擊的風險為由收緊公民自由、監察國民及境外人士的通訊;又或把全球暖化的風險說得模稜兩可,以反對環保教育和政策等,都是以風險的「是」或「否」加以發揮,以求達到政治目標的手法。


新沙士的驚魂,可說是再一次體驗了風險社會理論帶給人類文明的嚴厲拷問:人類本身的文明生活,會否就是各種社會風險的根本來源?社會用以回應風險的專家系統及政治制度,如何能在各種變得難以捉摸的現代風險中維持公眾對其的信任(Trust)?新沙士的問題,早晚會過;遺下的,仍舊是風險社會理論帶給人類文明的思考。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