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人的前海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9日 06:35
2015年06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政治耳語,前海深海合作區最近風頭不再,似乎在內地城市間的競爭中,被上海自貿區趕上頭。但是我最近接觸幾個項目都是中資證券行通過前海引進外資,香港金融業究竟如何在這中資投行愈來愈壯大的環境下自處呢?


國內投行崛起 港優勢減

投行的中介角色是作為資金和風險之間的通道,令到有錢的可以找到項目,項目可以找到錢。這當中牽涉到風險分析、打包、定價、找尋和教育投資者。在這渠道中佔的「瓣數」愈多,本身的價值愈高。香港目下的情况是中資投行在找項目時固然有先天優勢,近年國內機構的財技水平亦愈來愈高,很多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產品能力,香港人餘下的角色只是接軌國際資本場,找海外投資者。


說到大陸同行進取,我近期接觸數個前海項目,都是將一些過往境外投資很難拿到的項目(例如軍工)組成專項基金,然後再利用QFLP(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合資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的形式在香港招募LP(有限合伙人)。此外,在房地產融資方面,前海亦突破外資不能擁有抵押品的關卡,過往,境外投資者要拿土地證作抵押是很困難。舉例說,香港上市的中國地產公司債券,一般都是高級沒有抵押的(senior unsecured),債權人排名是很高,但手中並沒有抵押品的,很多海外投資者對此感到很不舒服。最近有些國內金融中介在前海成立一單項基金,基金借錢給地產商的。因為是國內單位,可以擁有土地證作為抵押。外資再以QFLP的形式進入基金。基金是獨立為了這一個項目而成立的,沒有其他投資,基金的GP只是安排行的角色,不會參與投資決定。


海外的投資者必須是QFLP,而LP這概念源自傳統的私募基金,出錢而不管理的人就是有限合伙人,反過來說參與管理的人就是普通合伙人(GP,General Partner)。一般來說,機構投資者擁有香港證監會發出的資產管理牌照,俗稱9號牌,便可申請QFLP。


港金融業要以攻為守

除了QFLP外,過去的一年我看到很多中國的證券化項目來到香港推銷,有些風險是頗低的,例如是北京市政府的應付帳款,但由於風險低,所以息率亦定得比較低。以北京市政府的風險為例,大概打包出來利息不會超過5厘。海外雖然處於全球經濟復蘇環境,但是跨國風險再加上流動性溢金,5厘對很多客戶都沒有吸引力。我估量證券化產品會愈來愈多,終有一天它們提供的回報率會和海外投資者的胃口接軌。


香港的金融業要自強不息,必需要以攻為守。像我上面提起的前海QFLP和證券化項目都是一些國內銀行負責設計,再向境外推銷。他們找我公司,我們的角色亦只剩下找境外投資者這一環。增值服務在整個環節中只是小部分,利潤自然有限。我公司有打算到前海設分公司,直接在國內尋找項目,在當地打包再拿到境外銷售。中國的資本市場正面臨巨變,香港人如何在這大變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至為關鍵。


[張宗永 翼之聯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