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後政改:解凍社會制度 再思香港過去、現在與未來 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19日 06:35
2015年06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運動隨着議會否決政府方案而暫告一段落,「我要真普選」的口號在缺乏運動支撐和填充下,也不比以往響亮。後政改時代,議會政治進入競賽的最後階段,年底區議會選舉和來年的立法會選舉俱是政黨面對的難關;對民間社會而言,新興的政治力量對議會政治興趣大減,公民團體和學生組織似乎也沒有適當的身位切入。這些組織的政治議程真空,是一個時機讓我們回溯過去、認識現况,重新出發。


傘運後的香港社會,迎來的不是如主權移交問題和六四屠城後般的移民潮,而是一波「扎根」潮:共同的抗爭經歷為雨傘一代帶來強烈的身分認同,提供前所未有的動力和土壤,讓大眾研究何謂「香港人」、「本土」指涉什麼,認識社會狀態,嘗試在各個層面守衛香港。


「50年不變」非真理 基本法需被檢視

在主權移交後,殖民化的管治隨着《基本法》急凍1980年代的社會制度傳承下來——「50年不變」的承諾讓當時香港人重拾信心,保障他們的利益,卻讓殖民化的管治一併帶到21世紀。殖民主義最核心的原則是提供一切條件讓宗主國在被殖民土地上掠奪他們的利益。使人與本地情感上割裂、保守的財政制度、強大的行政權力等,俱是英殖時期管治的特色。「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加劇香港貧富懸殊、偽三權分立的「行政主導」令「狼英」行事不受規管,強推多項大白象工程和鐵腕整治城市問題等,都是港府承襲殖民地特色的管治風格。


香港現時面對的價值矛盾,一方面依然重申「50年不變」的重要性,以為舊調重彈可守住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自由;另一方面,卻對這18年來自由的侵蝕、惡化的社會問題感到憂慮,在「平穩過渡」延伸出來的「社會制度不變」、「穩定壓倒一切」的大前提下苦無對策。當大家以為「50年不變」的金科玉律能守衛香港,卻沒想到是一劑麻藥,封住大家感應社會變遷的嗅覺——社會一直在變,香港股市已有逾六成紅色資本,出版界已被中資出版社壟斷,梁振英「當然校監」黑手干預學術自由,黑警橫行無道。要真正面對香港社會問題,必先要撇除「50年不變」的想像,社會必須調整其憲法及政策,檢視基本法凍結的社會制度,從而修改基本法,應付目前難題。


重新認識香港 開拓社會想像

在殖民地的管治下,香港人是「無根」的,與社會和本地失去連結。香港歷史,在中小學的教育體制下,永遠都是單一由漁港演化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圖像,彷彿就像告訴學生,香港人的生活只有從貧窮到富有,財富決定社會地位,然後我們要力爭上游,以賺大錢為一生己任。對社會的描述,依然是國際化金融中心,我們在日常看到街頭公公婆婆執拾紙皮似是幻覺。這些話語,除了勾勒一個虛假的香港,用作鋪墊「穩定」和「發展」的論述,同時也麻痺了香港人對社會的想像和認知。假如大家知道香港工人和平罷工由19世紀80年代已經多次發動,反對當時英殖民者的人頭稅和不同的不公政策,會否對往年碼頭工潮的罷工工人更多理解和同情?假如大家知道香港舊時農業相當發達,現時仍有許多農地可供使用,只是貪財的大地產商囤積土地、不予外租,會否對發展農業有更大的希望?假如大家知道大學的國際化削弱本土研究,限制了大家對香港社會的調查和導致公共知識分子的缺乏,學生們又會否減低了對排名的虛榮和仰慕,發展本土研究?


後政改時代,在「我要真普選」後,隨之而來是「我要真香港」,破除「歷史作為當代史」的官方描述,重新勾勒社會實况和過去香港的樣貌,香港人根據真正的社會面貌「扎根」,對社會發展擁有更多想像。


面對2047制度變革從了解中國開始

有評論員認為樓宇按揭可達30年,現在恰好可開始討論2047年大限的問題。筆者詢問在香港前途問題參與甚多的政治人物,得出的回應是:「睇吓到時中國銀行做唔做按揭咪知囉」。2047年香港何去何從當然難以簡單梳理,但核心的問題依然是「中國因素」。在七八十年代中英雙方交涉香港前途問題時,中方要求聯合國在殖民地名單上刪除香港、阻止香港大幅民主化。在回歸後,中國貴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影響力更遠比當時高,而香港也再沒有「宗主國」般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嘗試提供政治援助。九七後,中國將香港定位為協助中國崛起的「棋子」,擔任依賴中方提供任務、「背靠祖國」的金融城市,強化中國與香港經濟的交融及削弱本地社會多元發展。


「中國因素」一直影響香港數十個年頭,無論政治制度上如何變革,在地緣因素下無法迴避。未來,在了解自身優勢時,我們必須破除中國是「鐵板一塊」、可與香港完全割裂的迷思,在各行各業探尋紅色勢力的影響以及了解內地和諧面紗下的抗爭,才能在勢孤力弱的社會形勢下探尋出路,為未來抗爭訂出更好的博弈策略。


現時社會動員已顯露疲態,在未來的社會運動中,討論和認識古今香港、檢視基本法所冰封的社會制度、重思和深入了解「中國因素」,將是運動焦點,亦是民間共同推動的方向。「六一七民間約章」、「我要真區選」運動,是民間朝向這個方向、凝聚市民討論的運動,讀者不妨多加了解,共同參與。


作者是學聯秘書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