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Carole A. Feuerman超寫實雕塑 像真人般的泳裝女子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1日 21:35
2015年06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有什麼女子可以在烈日底下暴曬,皮膚不會黑、化妝不會融、連手上的水珠也不會蒸發掉?

大概只有Carole A. Feuerman的雕塑藝術作品可以。


這位來自美國極具影響力的超寫實(Hyperrealism)雕塑大師,最著名作品是一系列體態優美的女雕像,作品更屢奪國際獎項,受各地博物館和名人政要爭相收藏。


最近,Carole在香港舉辦首個亞太區個人作品展,帶着作品親臨香港。


艷陽曬得人目眩神迷,在尖沙嘴鬧市一角,維港旁邊特別設計的「泳池」裏,她們「身穿」色彩繽紛的泳衣,或漂浮在池水中、伏在大水泡上、閒適地坐在水池邊、專注練習瑜伽。


她們全都閉上眼睛,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裏。


雕塑幾可亂真的程度,足以讓人誤把她們當作真人。


事實上,公共藝術對社會可以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她們或可為這個煩躁荒誕的城市,帶來片刻憩靜透心涼。


為何是游泳女子?

路過展覽時,便聽到有人在爭論:「真定假㗎?真人嚟㗎?」Carole A. Feuerman的作品,會讓人有這種錯覺。她與她的作品Kendall Island坐在起,就像兩個朋友在曬太陽,而作品與活生生的模特兒,比雙胞胎更相像。明顯地,Carole很愛美,這天她穿了一身花紅裙,卻豪爽地脫下高跟鞋,為拍攝需要,在特製的泳池裏爬高爬低。特製泳池是由香港藝術家鮑卓微和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曹涵凱共同設計,置於海港城的露天廣場。


一個難忘畫面 破繭而出的女子

為何Carole對游泳女子這樣情有獨鍾?原來,Carole早在十八歲結婚,很年輕便有了三個孩子。但那時的生活不如理想,有天她坐在泳池裏,思量着可以如何改變。突然間,她看到一個女子從水裏冒出來,女子上水後雙手擺在身後,昂首挺胸地向前走,水珠從她臉上流淌下來。Carole當下在心裏暗叫:「我要做一個雕塑,來表達這種感覺!她的姿態也是要這樣破繭而出的。」這便成為了她首件泳者作品——Grande Catalina。閉上眼、彷彿衝破障礙而出的Grande Catalina,令她聲名大噪,作品更被編入一本權威藝術教育書籍A History of Western Art之中。之後亦啓發她創作另一名作Survival of Serena,一個放大了的女子伏在水泡裏休息,使人感覺平靜舒坦。她被邀到威尼斯參展,而Serena名字便是來自威尼斯的意大利文La Serenissima,她關心這座名城所受的水災困擾,於是加上survival。現在Survival of Serena放於紐約的SoHo區Petrosino Square裏,當城市人行色匆匆之際,或能感受到藝術所帶來的祥和。


最簡單的事 也值得欣賞

有人認為,Carole這些從水中冒起的女子,象徵女性充權。她笑道:「當然啦,現在已經是女性的時代了。」事實上,她也創作過不少體態雄壯的男性雕像,不過憩靜的女性形象卻始終最廣為人知。「我想帶出的信息是,希望人們能享受每一天,一些在生命中最簡單的事,也很重要很值得欣賞。像我其中一個作品,The Golden Mean,需要從中找到平衡,不會偏得太左或太右,不會太極端。事實上,我在我的人生裏,我也努力做到優雅和平衡,就像在作品上也不斷重複這個主題。」像跪於大氣球上的作品Quan,當中亦呈現了人體的平衡。


真實美

毛孔皺紋青筋也很美

見得太多廣告、燈箱中,Photoshop式的零毛孔、零贅肉、葫蘆身形的所謂完美女性身形。雖然Carole的雕塑大都是一比一真人倒模美女,但卻來得率真自然,因為走近一看,雕像的毛孔、皺紋、青筋、被水浸泡過久的皺皮都表露無遺,而Carole亦無意掩蓋這些細節。所謂美,不一定要零瑕疵。像穿着連身黑泳衣的作品Kendall Island,其實是由真人Kendall Tichner倒模而成,她是一位市場總監,只是個普通人,身材勻稱也附上一個可愛小肚腩,毋須掩飾。Carole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有美的一面,因為她說:「美,是在於靈魂。」她也特別鍾情運動員,欣賞他們堅毅不屈的體育精神。


公共藝術

誰都可以看 開放談論

Carole的作品第一次在香港展出,難得這次泳裝雕像的展覽場地,就在維港旁邊,與主題互相呼應。與室內展覽不同的是,公共藝術在選址上亦需顧及周遭環境。「在公共空間展出作品,這個經驗十分特別,因為能將藝術帶到不會到博物館的人身邊,也能啟發學生和年輕藝術家。另外還有助鄰里關係,附近的人會走過來看和談論,對我來說非常值得。我十分喜愛創作公共藝術。」Carole原來她對風水也有研究,她很喜歡維港的景色,也覺得香港的城市活力毫不遜於紐約。


製作過程

銅像+逾百層顏料

一般銅像藝術品大多保留原色,但Carole則將雕塑結合繪畫,在銅像身上噴上及繪上過百層貼近膚色的顏料(resin),銅料也能繪畫成布料一樣,像真度極高。銅像從泳帽中飄出來的髮絲、眉毛和眼睫毛,也是真實毛髮,並且逐條植上,在陽光下和海風吹拂下,更是栩栩如生。Carole連同十多人的藝術團隊,需要花上至少半年時間,才能製作出一個銅像,創作過程一絲不拘。她的網頁裏攝錄了銅像真人倒模的過程,如這次展出的作品Olympus,原型為2012美國游泳選手金牌得主Lauren Perdue。Carole先在Lauren的臉上,塗上液態聚酯提取的樹脂,再逐塊鋪上石膏紗布,套取她整個頭部的形狀。然後Lauren需擺出仰泳的姿勢,再讓Carole用同樣方法取得身體倒模,Lauren那時像變成了一具木乃衣。不過Carole說,倒模後,雕像仍需要經過仔細打磨,及處理雕像身體各個部分的接合位,才能臻至完美。


超現實雕塑

測試手藝可以去到幾盡

對於超現實主義(Hyperrealism),Carole A. Feuerman指出,這是源自對照相現實主義(Photorealism)的回應。的確如此,訪問香港雕塑學會會長及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講師莫一新,他同時是著名雕塑藝術家,他亦解釋,超現實主義在1980至90年代的歐洲及美國相繼出現。當時美國的雕塑作品加入了社會題材,變得生活化,連普通人亦可成為雕塑對象,如Duane Hanson創作出的肥女人Woman Eating。當代藝術自攝影出現後,社會掀起「繪畫已死」這個爭論,有指相機可以代替繪畫,忠實地記錄一個場面。但與此同時,亦有藝術家欲以繪畫證明,繪畫也能達到攝影的效果,甚至超越相機做到3D立體,於是有超寫實主義繪畫誕生,亦肯定了人的傳統手藝。在塑雕藝術上,亦開始有超現實主義雕塑的出現,是為着對眼前景物進行再呈現。雕塑家創作出比真人更像真的雕像,如強調雕像上的一顆痣或皺紋,以試驗到底人的手藝,能到達什麼境界。


雕塑藝術

古希臘神像發軔

Carole A. Feuerman的作品,令人聯想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像,如維納斯神像、大衛像、The greek slave等。Carole說的確有受到古典雕塑影響,如這次展出最近期的作品The Golden Mean,也受到達文西繪畫中人體的「黃金比例」(golden ratio)所啟發。莫一新補充,古典寫實雕塑,多是用以紀念偉人、皇室人員等,亦會以一個或數個人為藍本,以塑造神祇的形象。但在當時若太過寫實,卻是會遭到懷疑,如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作品。至於超現實主義雕塑,可拋卻這些束縛,加上現代科技發展,雕塑家可以試驗各種創新技術,對雕塑藝術有傳承和開創的意義。


Carole A. Feuerman

個人雕塑公共藝術展

日期:2015年6月18日至7月5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地點:海港城海運大廈露天廣場

文/ 李寶瑜

圖/ 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