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聖士提反書院 集中營拘留歲月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1日 21:35
2015年06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赤柱,位於港島南面,被海浪包圍,在夏天豔陽之下,風景特別明媚。


這裏除了美利樓、市集和泳灘,其實還有一處重要且完整的歷史遺址可以探尋。


沿着赤柱警署,走上斜坡,來到東頭灣道,小山頭一路綠樹環抱,在矮房隙縫之間還能看到藍海。


來到聖士提反書院門前,有指示牌上寫着「此處一帶,在日佔時期用作赤柱集中營,數以千計平民被困」。


書院保留了百多年前西方殖民的建築風格,在二戰時期,被政府徵用為臨時軍事醫院,被日軍闖入大屠殺,其後的日佔時期成為拘留營。


原來在優美的環境背後,有着這樣一段歷史傷痕。


如今的聖士提反書院,延續當年的教育使命,亦是少數寄宿學校之一,校園本來不對外開放。


近年書院完成三號平房的屋頂、外牆等維修工程,二○○八年亦設立全港首個校內文物徑,終於可以跟隨由師生組成的導賞團,走一趟歷史感懷之旅。


赤柱校舍 近百年歷史

聖士提反書院建於小山坡上,佔地約十五公頃,僅比維園略少,是香港面積最大的中學,東西兩邊都可看到海景。書院早在一九○三年,由聖公會班為蘭會吏長、何啟爵士、曹善允博士等人創立,是一所基督教英文書院,為本地華人子弟提供教育,當時只有六名宿生和一名走讀生。書院最初選址在西營盤般咸道,即現在港大的位置,在一九二四年遷入薄扶林,後來赤柱校舍於一九三○年落成,當時更由港督金文泰奠基。書院在一九六○年代後轉為男女校,在二○○八年起改為直資中學,現有師生共九百多人。現時多座校舍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一至三級歷史建築,而且仍然用作教學樓、學生及教職員宿舍。這近百年的校舍作為古蹟,在二○一○年透過「維修資助計劃」完成了三號平房的屋頂、外牆的維修保養工程之後,現下可開放導賞團給公眾參觀。


香港保衛戰最後戰場

現在仍然充滿歐陸風情的聖士提反書院,經歷過英殖時期,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日本入侵時的香港保衛戰(又稱十八日戰事,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為槍林彈雨的最後戰場。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軍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駐港英軍節節敗退,直至十二月二十一日,英軍更與日軍在赤柱崗激戰連場,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聖士提反書院作為最後一道防線,最終失守。當時聖士提反書院被政府徵用作臨時軍事醫院,但日軍即使望見有紅十字符號,仍然闖入,更在書院裏大肆屠殺傷兵、護士及教職員。


1. 書院大樓

當年軍事醫院 日軍「大屠殺」

聖士提反書院文物計劃統籌老師關錦嫦指,書院大樓在當年用作主樓及大禮堂,現作圖書館用途,呈H形兩層建築,分別有東翼及西翼,二樓是學生宿舍,頂塔由學生家長莫幹生先生捐贈而冠名「莫塔」。大樓的外牆由花崗岩建成,還有拱形巨大支柱,十分有西方殖民地風格,設計也令走廊涼快通風。而屋頂則是中國建築風格,建有屋簷,以適應香港的亞熱帶多雨的氣候,當年更是蓋上瓦片,現則改用石屎。


這幢書院大樓的主禮堂,在二戰時期被政府徵用作臨時軍事醫院,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軍攻破書院防線,百多二百名士兵闖入校園。當時書院收容了約一百六十名傷兵及七名護士,其中更有不少為加拿大軍人,想不到日軍竟以刺刀大開殺戒,這次殺戮稱為「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當日亦被視為「黑色聖誕」。當時因是聖誕假期,大部分學生已離校,但仍有六十名海外宿生留校,當時有一位中文科科主任譚長萱先生,以及一些校內職員,為守護學生留守校園,因而喪生,在戰爭結束後葬於赤柱軍人墳場。另外亦有兩位外籍職員,靳約翰先生和翟阿瑟先生,加入香港義勇軍團抵抗日軍,前者被俘虜為囚,死於深水埗戰俘集中營,後者在十二月十九日港島戰事中被殺。大屠殺過後,書院更在日佔時期變成拘留所,很多戰俘及外籍平民被囚禁於此。而關老師指,大樓則成為拘留者的活動地方,在當時仍有進行宗教或文化等活動。


2. 第三號平房、文物館

展出在囚日記

由書院大樓走上南山徑,走過綠草小坡,就看到近年修復完成的三號平房,現在是教職員宿舍。三號平房已被評為二級文物,仍然保留了低矮的一層建築結構,平房的頂部亦富有中式建築風格,外牆重新髹白,木門窗亦翻新過,而且盡量依據原來顏色復修。平房建築配合四周的自然環境,恍如身處歐洲。平房後方則闢作文物館,當中展示了一系列文物,包括創校初期、當時校園生活、日佔時期作為拘留營等。當中有些文物更由拘留者的家屬所捐贈,包括拘留者在被囚期間所寫的日記、刺繡抱枕、所繪畫的生日卡、餐單等,展品珍貴程度比博物館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拘留營的生活艱苦,加上戰時糧食短缺,連同日軍配給的糧食和小量紅十字會的補給,每人只分得一點口糧,拘留者大都餓得骨瘦如柴。館內還有一座石磨,顯示了當年拘留者即使身體孱弱,仍然要勞動磨糧。不過由於拘留者有部分是外籍知識分子,所以仍堅持一些日常或用餐禮儀,更有人在營中結婚,關老師說,可算是苦中作樂。在二○一一年,關老師帶同學生到文物館上課時,有學生在旁邊草叢發現戰時子彈,可惜警方以安全為由,不讓他們放於文物館展出。


3. 馬田宿舍

懷舊建築 紀念舊校長

馬田宿舍在書院大樓的東邊,其中相隔了一個小操場,小操場在建校初期已有,現在仍有學生在場內打球。馬田宿舍亦被評為二級文物,和書院大樓一樣,有拱門建築,加上宿舍前的花圃,環境特別優美。馬田宿舍是為紀念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五三年期間,曾擔任校長及社監的馬田牧師。現時馬田宿舍上層作宿舍之用,地下一層是飯堂及洗衣房,飯堂仍然使用舊式鐵門,飯堂內保留了當時的小階磚地板、鐵窗花,室內環境跟當年差別不大,十分懷舊。


4. 聖士提反小教堂

玻璃彩繪刻劃苦難

聖士提反書院校內的設施十分完備,除了宿舍、飯堂、操場、花園外,還在一九五○年建成了一幢聖士提反小教堂,現被評為三級歷史文物。為紀念二次大戰時日軍侵佔,書院成為拘留營,小教堂的大門玻璃彩繪上,亦畫上了當時的情况,可見一眾拘留者皮黃骨瘦,當中更有一群瘦弱的小孩子坐於樓梯上。據關老師說,玻璃彩繪周邊圍着的鮮花除了是裝飾外,亦是當時拘留者的食物來源之一,以補充維他命。而直至一九四五年日軍宣布投降,書院的拘留營才被解禁。小教堂環境幽靜,作為學生及教職員祈禱及聚會禮拜之用。


5. 百周年紀念大樓

拘留者種菜充飢

百周年紀念大樓成立於二○○六年,現在主要為教學大樓,內裏有電腦學習室及學生活動室等。走進大樓底層,已能感受到海風吹來,原來向下望去,就是鄧肇堅運動場,場內綠草如茵,再加上外邊的閃亮無敵大海景,風景十分宜人。但關老師說,原來此地在拘留營時期,開闢作田地,讓拘留者勞動種菜,以補足營內糧食不足的問題,在美景之下,有過一段艱苦歲月。


「維修資助計劃」巡迴相片展覽

展出十八幢獲「維修資助計劃」的私人擁有已評級歷史建築照片,包括聖士提反書院三號平房、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香港教區聖神修院小教堂等。


舉辦機構: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

時間:7月8日至21日

地點:中環元創方Staunton 5樓 Verandah S5A-S5C

查詢:展覽詳情,請瀏覽文物保育網頁

(www.heritage.gov.hk)或致電2848 6230

聖士提反書院 導賞團

報名網址:www.ssc.edu.hk/ssctrail/chi/docent.html

(需填表格及預約時間,導賞團一般設在周日。或可於11月8日開放日時,預約導賞團。)


查詢電話:2813 0360

地址:香港赤柱東頭灣道22號

文/ 李寶瑜

圖/ 劉焌陶、李寶瑜、受訪者提供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