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健民﹕後政改的迷茫與希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2日 06:35
2015年06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方案在6月18日正式被立法會否決,過去兩年的爭議告一段落。否決前一天,筆者在立法會外參與集會,見到周融的「保普聯」動員百計的大叔大媽到場支持政府,每人身穿印有編號的制服,不斷播放震耳欲聾的國歌。集會接近晚上9時,音樂停下,大叔大媽魚貫登上旅遊巴離開,場中空無一人,「標準工時」的意味太強。另一邊廂,反政改的示威者在白天寥寥可數,黃昏後趕來的群眾亦以中年人居多。黃絲帶集會音響器材沒那樣先進,但勝在人人自發,走的時候不留一點垃圾。但雨傘運動中的青年人到哪裏去了?是因為對泛民否決方案滿有信心,抑或是對時局意興闌珊,拒絕參與「行禮如儀」的集會?


立法會內外折射的政治生態

不單是立會外的場景折射出社會的張力,立會內建制派一手炮製的「荒誕劇」,亦讓我們看到香港政圈的畸形現狀。自從2010年政改爭議而分裂的泛民,被北京對港的極左路線逼到團結一致投反對票。相反,建制派為了給一位元老留名向北京交心,不惜冒險離場設「越位陷阱」,結果人仰馬翻。可見建制中人既無自由意志,更以私人關係凌駕公共利益。這次所以設「陷阱」不成,固然是因為自由黨步伐不一致。但前因是中央將「太有主見」 的田北俊擠壓至建制派的邊緣,而建制派又以為自由黨不敢不緊跟大隊尾巴。誰知早種的嫌隙修成正果,自由黨人對建制派班長不屑一顧,結果這個在他弟弟眼中「沒做好建制派」的田少和他的黨友,卻成為議會內僅有為北京護航的忠臣。


現在歷史的紀錄是立法會以大比數否決人大常委8.31決定下的政改方案,各國媒體的頭條是: 「尷尬的政治失足」、「離奇的出走」和「慘烈的沉船」等。這樣的鬧劇,為兩年來激烈的政改爭議劃上句號,但香港民主化前路如何走下去,依然像是陳婉嫻在議事堂張大嘴巴釋出的問號。


香港社會的分裂與和解

有些人說佔中分裂了社會,現在首先的任務是縫合裂痕。兩年來的佔中運動不斷挑戰港人的「中環價值」,在政治權利和道路使用權中抉擇,自然是強化了黃藍思維的分野。但這種撕裂的源頭,是我們的政治制度滯後於社會發展,一國拖着兩制的後腿所致。試想北京如果給香港人一個真普選方案,現在接受「袋住先」的市民大多亦會支持,泛民支持者更無理由反對,社會自然出現絕大多數的主流民意,香港內部以至中港之間亦會出現「大和解」。


問題是早在2013年,京官已明言提名委員會要「按照」選舉委員會的方式產生,特首候選人最多3至4個,可見北京早有「篩選」的打算。我們很清楚這樣的方案只會落得今天被立會否決的結局,管治的危機只會變得更為深重。三子所以提出佔中,就像見到郵輪快要撞向冰山,要製造最強的聲音向北京以至全社會提出警告。這次佔中的確沒有改變北京的決定,但建制派和一些泛民「溫和派」說如果沒有佔中,中央是「萬事好商量」,卻完全沒有事實根據。不單是篩選「愛國愛港」候選人的要求早已寫在牆上,只要了解習近平上台後如何集權一身,加強對內地傳媒和公民社會的打壓,便知道向當權者和顏悅色乞求真普選便可成功,幾近癡人說夢話。


兩極對碰以後,現在大家應更清楚彼此底線。中央要確保特首不會對抗中央,不惜「災難性後果」亦要進行篩選;泛民要確保市民有真正的選擇,不惜參與佔領和否決有不合理限制的普選方案。要尋找一個中間妥協點,是中央和泛民都接受在《基本法》的精神和框架下實現普選。首先提委會要具有「廣泛代表性」,必須擴大其選民基礎至全體選民,以符合平等政治權利的原則,否則便應將提名門檻降到極低,讓不同光譜的候選人都可參選。至於中央的憂慮,大可透過「兩輪投票制」令當選者必須得到過半數選民支持,減少選出與中央對抗的人選的機會。假如中央願意不守前門(提名篩選),用兩輪投票制守中門,泛民便應該接受中央以「實質任命權」守尾門,這樣便能平衡一國與兩制的利益。


在未來的日子,雙方會否朝這方向移動?我相當悲觀。主要是習近平仍在無休止地鞏固權力,強硬路線毫無逆轉的徵兆,北京只會視上述的「平衡點」威脅國家安全。另一邊廂,許多經歷了催淚彈、胡椒噴霧、警棍鎮壓的市民,因為北京毫不退讓、特區政府毫無悔意,已經與這個政權完全決裂,正在埋首思考修憲(廢除基本法45條有關提委會的條文,改為公民提名)、建立本土身分、甚至獨立。這些議題看似虛妄,卻是在絕望中自然萌生的意念。


中間力量的消亡

這種兩極分化的勢頭源於2003年七一遊行後中央徹底調整對港政策,由「高度關注」進化為「以我為主」,最後提出「全面管治權」,中港在10年間惡性互動,令一國兩制幾近沉淪。兩極分化的指標是中間溫和力量的消亡。2010年,以民主黨為首的溫和泛民試圖透過與中央談判以開啟一個良性互動的局面,最後發現中央與民主黨妥協只是權宜之計,未有進一步協商普選問題。2013年戴耀廷與筆者等人推動和平佔中運動,預示溫和派對中央已失去耐性。至人大常委8.31決定,數以百計的學者聯署表示「對話之路已經走盡」,標誌着中間力量全面崩潰。


後政改時期仍想在中間位置發揮影響力的,可能只剩下湯家驊和一些學者、專業人士組成的智庫。湯議員不單在泛民中位處邊緣,在公民社會中更缺乏認受性,由他帶領的智庫能發揮多少政治能量令人懷疑。我們看一看像曼德拉、金大中、昂山素姫等政治領袖,他們能夠頂着年輕激進派的壓力與專制政權開展對話,是因為他們在長期抗爭中建立起公信力。在雨傘運動中缺席的政治人物和學者,即使不乏人才和善良動機,卻已失去政治基礎去促成與建制內開明力量的對話,最終可能淪為清談平台。中間溫和力量如此宿命,怎不令人唏噓?


泛民路線大調整

在否決政改方案後,泛民提出「重啟政改五部曲」,雖然合情合理,但觀乎中央的強硬姿勢和民間的疲累狀態,在未來兩年爭取重啟的機會甚微,更何况迫在眉睫的還有兩場選舉。但這次政改博弈已揭開彼此的底牌和暴露各方的強弱所在,泛民應藉機反思路線、調整策略、更新人員。主流泛民一直以「議會路線」為主軸,是因為相信議會民主成分會不斷擴大,特首最終由普選產生,所以必須透過在議會展示議政能力,為日後政黨執政作準備。但觀乎目前形勢,這種假設已大致失效,泛民不得不作最壞打算,預備在習近平統治下政改毫無寸進,在議會中長期作為少數派的局面下,是否應該改弦易轍以「壯大公民社會」為主軸。如是者,未來兩場選戰如何捲入公民社會的力量,從政綱的制訂以至候選人的選拔都應按此思路部署。


因為民主化進程受到挫折,港人已無法依賴政府和議會保障我們的自由和權利,而只有靠公民社會來抵抗像23條般的惡法。一些學者提出「社會約章」運動,藉此凝聚各個領域的公民商討面對的挑戰(如傳媒自我審查、政治干預大學自主),和以何種行動捍衛其核心價值和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如用非營利組織經營如《立場新聞》的網媒,和積極動員民主派校友參選大學校董會)。


崛起的中國敵視普世價值,試圖以封建思維和功利主義駕馭多元的香港社會,必然引發衝突。是否香港要經歷更大的動盪,建制派才能意識到維持現狀比起民主改革風險更高?想到這些災難都是我們希望避免,卻往往因為當權者的愚蠢而加速降臨,怎不戚戚然?幸好那天在立法會外目睹12個年輕專業團體的代表立志爭取民主,想到這批30多歲的醫生、律師、精算師、工程師等在10年後將進佔各個專業的管理層,今天在雨傘運動戰鬥過的大學生亦將會是各行各業的青年才俊,再加上10年後的大學生和中學生,四代人攜手爭取民主,那股力量誰能阻擋呢?我相信未來10年將是變局,我相信歷史是向着多元開放的方向邁進!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