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泛民綑綁否決普選法案可謂「神勇」,然而,否決之後出路何在?泛民否決政改已經走入死胡同,必然會分化出另謀出路的新的「泛民朋友」。筆者最希望見到的,是新的「泛民朋友」做忠誠於憲制、忠誠於「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忠誠反對派。這才是泛民作為反對派的根本出路。
泛民否決政改走入死胡同
立法會審議表決普選法案是一件大事。中央事前已經講明:議員投支持票還是反對票,是支持還是反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試金石,是轉向合作共贏正道還是繼續走對抗俱損歪道的分水嶺。現在,泛民議員對普選法案投下反對票,令特首普選夭折。在中央眼裏,這些投反對票的泛民議員,是支持還是反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要合作還是要對抗?相信泛民議員自己心裏明白。在中央嚴正表態之後,泛民議員依然故我否決政改,中央怎麼可能當沒事發生?
有人說,普選法案被否決之後,中央會收緊對香港的政策。這種說法當然是不對的。否決政改的是泛民議員,不是香港的所有市民。香港的主流民意不僅支持依法落實普選,而且理解和認同中央推動香港落實普選的決心和誠意。香港不是別人的香港,而是中央直轄領導下的特別行政區。中央不可能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會因為普選法案不通過而「懲罰」香港。恰恰相反,中央已經明確表示,中央將一如既往堅持落實「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堅決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泛民否決普選法案,不僅不能動搖中央政府按照基本法和人大決定落實普選的意志和決心,也不會改變中央的對港政策。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投票否決政改的泛民議員,中央當然不會坐視不理。他們中的有些人,中央可能很難再稱之為「朋友」。至於會否採取外界所猜測的一些「懲罰」措施,泛民人士可以自己體會。泛民否決政改,既阻斷了普選之路,又堵塞了與中央的溝通之路,實際上是走入了死胡同。
泛民分化在所難免
泛民因為否決政改而綑綁,政改否決之後,綑綁的理由和動力也就不存在了。再說,泛民內部本來就有激進派和溫和派之爭,兩派之間因為綑綁否決政改而暫時掩蓋的矛盾,必將會逐漸暴露出來。
出路在於做「忠誠反對派」
更現實的問題是,接下來的區議會和立法會兩場選舉,泛民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會有激烈的票源爭奪。在今次否決普選方案的過程中,泛民溫和派確實得罪了不少原有的中間支持者,相當數量的中間選民極有可能流失。泛民溫和政黨內部被激進的新生代綑綁,被迫走激進路線,試圖與激進派爭奪激進票源。隨着選舉的逼近,泛民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的票源爭奪戰勢必爆發。選票是泛民各政黨的生命線,利益矛盾不可調和,沒有妥協的餘地。泛民的分化必然出現。
在西方政壇,有所謂「忠誠反對派」一說。這一概念源於英文「Loyal opposition」。早年在英國或其他英聯邦地區的國會中擁有最多議席的在野黨,稱為「Her Majesty's Loyal Opposition」即「女王陛下的忠誠反對黨」。這些在野黨雖然反對執政黨的執政綱領或政策,但忠誠於現行的憲政體制,不會反對基本的政治制度,不會挑戰現存憲制體制的合法性。對「忠誠反對派」這個概念作出更廣為人知演繹的,是在1940年美國大選中敗給羅斯福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溫德爾.威基。他在敗選演說中強調,自己在未來4年的責任,是充當一個忠誠反對派。他說,「讓我們不要陷入黨派政爭的錯誤中,徒然為反對而反對。反對之目的,必須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強大的美國,而不是為了削弱之」。王光亞最近在深圳的講話中,肯定「泛民朋友」認同「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顯然是希望其做忠誠於現行的憲政體制的「忠誠反對派」。
在「一國兩制」下,任何政治力量都必須遵守「一國兩制」的規矩,都應當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責任,都需要與中央政府保持良好關係,搞對抗沒有出路。泛民否決政改之後,在政治上已經走入一條沒有前途的「死路」。毫無懸念的是,泛民中有智慧、有見識的溫和人士肯定會另謀出路,新的「泛民朋友」一定會出現。期待這些新的「泛民朋友」能夠做「忠誠反對派」,這不僅對香港有利,對他們自己也有利。
作者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泛民否決政改走入死胡同
立法會審議表決普選法案是一件大事。中央事前已經講明:議員投支持票還是反對票,是支持還是反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試金石,是轉向合作共贏正道還是繼續走對抗俱損歪道的分水嶺。現在,泛民議員對普選法案投下反對票,令特首普選夭折。在中央眼裏,這些投反對票的泛民議員,是支持還是反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是要合作還是要對抗?相信泛民議員自己心裏明白。在中央嚴正表態之後,泛民議員依然故我否決政改,中央怎麼可能當沒事發生?
有人說,普選法案被否決之後,中央會收緊對香港的政策。這種說法當然是不對的。否決政改的是泛民議員,不是香港的所有市民。香港的主流民意不僅支持依法落實普選,而且理解和認同中央推動香港落實普選的決心和誠意。香港不是別人的香港,而是中央直轄領導下的特別行政區。中央不可能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會因為普選法案不通過而「懲罰」香港。恰恰相反,中央已經明確表示,中央將一如既往堅持落實「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堅決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泛民否決普選法案,不僅不能動搖中央政府按照基本法和人大決定落實普選的意志和決心,也不會改變中央的對港政策。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投票否決政改的泛民議員,中央當然不會坐視不理。他們中的有些人,中央可能很難再稱之為「朋友」。至於會否採取外界所猜測的一些「懲罰」措施,泛民人士可以自己體會。泛民否決政改,既阻斷了普選之路,又堵塞了與中央的溝通之路,實際上是走入了死胡同。
泛民分化在所難免
泛民因為否決政改而綑綁,政改否決之後,綑綁的理由和動力也就不存在了。再說,泛民內部本來就有激進派和溫和派之爭,兩派之間因為綑綁否決政改而暫時掩蓋的矛盾,必將會逐漸暴露出來。
出路在於做「忠誠反對派」
更現實的問題是,接下來的區議會和立法會兩場選舉,泛民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會有激烈的票源爭奪。在今次否決普選方案的過程中,泛民溫和派確實得罪了不少原有的中間支持者,相當數量的中間選民極有可能流失。泛民溫和政黨內部被激進的新生代綑綁,被迫走激進路線,試圖與激進派爭奪激進票源。隨着選舉的逼近,泛民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的票源爭奪戰勢必爆發。選票是泛民各政黨的生命線,利益矛盾不可調和,沒有妥協的餘地。泛民的分化必然出現。
在西方政壇,有所謂「忠誠反對派」一說。這一概念源於英文「Loyal opposition」。早年在英國或其他英聯邦地區的國會中擁有最多議席的在野黨,稱為「Her Majesty's Loyal Opposition」即「女王陛下的忠誠反對黨」。這些在野黨雖然反對執政黨的執政綱領或政策,但忠誠於現行的憲政體制,不會反對基本的政治制度,不會挑戰現存憲制體制的合法性。對「忠誠反對派」這個概念作出更廣為人知演繹的,是在1940年美國大選中敗給羅斯福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溫德爾.威基。他在敗選演說中強調,自己在未來4年的責任,是充當一個忠誠反對派。他說,「讓我們不要陷入黨派政爭的錯誤中,徒然為反對而反對。反對之目的,必須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強大的美國,而不是為了削弱之」。王光亞最近在深圳的講話中,肯定「泛民朋友」認同「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顯然是希望其做忠誠於現行的憲政體制的「忠誠反對派」。
在「一國兩制」下,任何政治力量都必須遵守「一國兩制」的規矩,都應當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責任,都需要與中央政府保持良好關係,搞對抗沒有出路。泛民否決政改之後,在政治上已經走入一條沒有前途的「死路」。毫無懸念的是,泛民中有智慧、有見識的溫和人士肯定會另謀出路,新的「泛民朋友」一定會出現。期待這些新的「泛民朋友」能夠做「忠誠反對派」,這不僅對香港有利,對他們自己也有利。
作者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