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吃完飯便可以吃雪糕!」
「再不吃菜罰你不准看電視!」
餐桌上,父母出盡甜言蜜語、威迫恫嚇,都無法讓孩子正正經經吃正餐、不偏食,最終要出動平板電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甚至還要追着他們,才餵上一口飯!面對孩子偏食問題,父母不一定要如「打仗」般嚴陣以待,巧妙地以遊戲讓他們愛上食物,或是一條出路。
本刊欄目〈問專家〉不時都收到讀者來信,詢問有關孩子偏食的問題﹕無胃口、凡是綠色食物均不吃、含住一口飯15分鐘不吞下肚,家長們懊惱之餘,亦擔心孩子的營養問題。
引入意國慢食教材
近日,有一非牟利團體「家嚐」成立,引入意大利非牟利組織Slow Food的教材,透過互動感官遊戲及講座讓孩子愛上食物,拆解偏食問題,或許父母們能從中得到一些點子參考!
創辦人為April Wong和註冊社工黃翠珊。April曾於香港大學修讀人類營養學,熱愛鑽研健康飲食的她,留意到本地家長十分着緊孩子的飲食,尤其當他們出現偏食情况,總是無計可施,「看到餐廳有不少媽媽餵孩子吃東西,好像打架般!」
透過五官遊戲激發食慾
及後,她受到French Kids Eat Everything一書啓發﹕此書的美籍作者Karen Le Billon的丈夫為法國人,二人育有兩名女兒。
他們回到法國後,Karen發現當地的小朋友與美國的很不一樣﹕蘿蔔、西蘭花、菠菜、沙律等各種蔬菜,法國小朋友都喜歡吃,他們的肥胖率亦較美國低。
她認為,這是由於法國人推廣健康飲食習慣、注重餐桌禮儀,「法國有些飲食文化跟中國有點相似,例如三餐定時、食飯不離桌等,但現代父母慢慢遺忘了」,April認同書中說法,認為孩子飲食習慣與家庭教養有莫大關係。
加入食物情感元素
機緣巧合下,她找到意大利非牟利組織Slow Food(慢食運動)專為小朋友而設的的感官教育教材In What Sense?,它透過一系列的以五官接觸食物的遊戲,激發孩子對食物的感應與想像。
她將教材加以修改,加入「第六感」——對食物情感的元素,以及本地的食材,讓活動更適合本地小朋友。「營養當然重要,但首要讓孩子喜歡、享受食物,這些遊戲正好引起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再配合育兒技巧,逐步減少偏食問題。」
甜品獎勵影響吃正餐
綜合以上理論,April找來同樣修讀人類營養學兼註冊社工黃翠珊做拍檔,將活動配合育兒理論,更組成非牟利團體「家嚐」,為家長拆解有關孩子飲食的疑難雜症。
「在飲食教育方面亦有不少育兒技巧,家長可以因着孩子的個性與心理教導」,阿珊舉例說,食物可否用作獎勵,要視乎不同情况﹕她不建議以甜品作為孩子完成正餐的獎勵,以免影響他們對正餐的觀感,但表現良好以食物作獎勵則可行,但亦要留意分量,不可影響正餐食欲,「了解更多方法,就能減少拉鋸的情况」。
能夠掌握讓孩子享受食物的方法,相信就能結束親子間的餐桌戰爭。
文﹕鍾家寶
圖﹕黃志東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