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密封環境種植 無需農藥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6日 06:35
2015年06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在美國修讀建築與室內設計,1997年取得學士學位回港後,曾任職於建築師樓。1999年底,他離職從商。之後又在理工大學取得可持續市區發展碩士學位。他認為,香港的農產品供應對外依存度過高,並非好事。而且,媒體不時都揭發,內地很多農地都濫用化肥、「垃圾肥」、農藥,或者水質受重金屬污染等等。因此,他便萌生在工廈內開設室內種植場的念頭。因為蔬菜在密閉的環境中生長,可以不受蟲害、環境污染及天氣影響,既無需使用農藥,產量也相當穩定。


「無土水耕」 避土壤污染

譚嗣籇不單只應用了LED光管來代替陽光。他更研究出,那些波長的光線可以令那些蔬菜的光合作用最強,以縮短種植時間。而且,該公司的室內種植場並不使用土壤,而是使用「無土水耕法」來種菜。即是以海綿來代替泥土,讓蔬菜的根在海綿之中生長,而「營養液」則會流過海綿,為蔬菜提供養分。這可以避免土壤受污染或者酸化等風險。


雖然日本、台灣、澳洲、新加坡早有公司使用水耕法來種菜,但大多是使用化肥液體。而綠芝園的特別之處是棄用化肥,改為以魚菜共生的方式來種菜。原來,淡水魚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銨化合物(NH4+),經過亞硝酸菌分解之後,會變成亞硝酸鹽(NO2-)。再經過硝化螺旋菌分解,就會變成硝酸鹽(NO3-),亦即植物所需的肥料。


混有淡水魚排泄物的魚缸水,經過兩次細菌分解之後,再用紫外光殺菌,經過多層過濾系統,便變成「營養液」。這些營養液再流經多層種植層架,讓那些蔬菜吸收養分。營養液流過眾多蔬菜的根部之後,其水質會被淨化,含氧量也會增加,之後再流回魚缸,這便好像替魚缸換了水,而剩菜也可作為魚糧,兩者互供所需。


待法例釐清 再擴業務

換言之,綠芝園的室內種植場是同時採用了無土水耕、光譜種植及魚菜共生三大技術。這正是其最大賣點。綠芝園現時在觀塘租用約3000平方呎的工廈單位,以種植多種沙律菜、香草、瓜果類等,另外亦有種植少量菇類(但後者無需使用魚菜共生技術)。它近月還在觀塘和葵芳再租下兩個約6000和8000平方呎的工廈單位。可是,早前本地有其他工廈水耕場因為收取門票,被指違反工業用途,而被取締。雖然綠芝園從未收取門票,或者分租、分拆出售,但也受連累,暫時不能在上述兩個單位裝修,需等待政府部門釐清一些法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