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路透社數據顯示,年初至今中資企業在全球股市集資額達849億美元(6622億港元),同比猛增逾八成,創史上新高。期內在本港進行的集資活動也見活躍,安排行的排行榜上,金利豐(1013)亦榜上有名。分析稱,隨着中小企未來愈來愈主導本港的集資活動,一度壟斷市場的外資投行,或要讓位給規模較小的中資及本地投行。
明報記者 孫娜
今年至今,本港集資活動中包括發債、配股及透過首次公開上市(IPO)等共成功集資1718億元,且不乏中資投行身影,按集資額計佔據前十大投行的半壁江山(見表)。值得一提的是,按上半年集資額計,香港本土的金利豐金融更排行第四大,市佔率達7.02%,僅次於瑞銀,且排名更在老牌投行匯豐、摩根大通、高盛及德銀之前。
中小企上市多 本地行搶到生意
若按交易宗數計,金利豐更以36宗穩居榜首,英皇證券則以14宗居第二位,北方證券、海通及國泰君安依次佔據第三至五位。金利豐證劵研究部董事黃德几表示,公司提供金融服務的客戶中,以中國企業為主,配股生意居多,稱中資行因更了解當地文化而獲得更多生意。
對此,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伙人歐振興認為,如金利豐等規模較小的中資投行業務突飛猛進,與上半年港股暢旺有密切相關。他解釋,當大市暢旺時,由於投資者流動資金較為充裕,即使知名度較低的中小企,也較易獲得投資,因此他們也較傾向在牛市下集資。相反,若市道疲弱,市場資金,便更可能流向大型企業。儘管投行處理集資佣金水平大致相若,均在集資額的3%上下,但從時間成本回報考慮,外資投行更願意接手集資規模較大交易,這些中小企生意自然就落入規模較小的中資行手中。因此,在近年中小企上市趨勢下,本地行投行業務也有不俗進帳。資料顯示,今年至今除集資額前五大IPO,已在主板上市的逾30間公司集資額均普遍在10億元以下,最低也有不足1億元。因此,面對資本市場集資的中小企化,歐振興表示,由於集資金額較小,又加上亞洲市場需求強勁,交易已較以前容易完成,故即便規模不大的中資投行也絕對有能力操作,自然也有所削弱外資行生意。
明報記者 孫娜
今年至今,本港集資活動中包括發債、配股及透過首次公開上市(IPO)等共成功集資1718億元,且不乏中資投行身影,按集資額計佔據前十大投行的半壁江山(見表)。值得一提的是,按上半年集資額計,香港本土的金利豐金融更排行第四大,市佔率達7.02%,僅次於瑞銀,且排名更在老牌投行匯豐、摩根大通、高盛及德銀之前。
中小企上市多 本地行搶到生意
若按交易宗數計,金利豐更以36宗穩居榜首,英皇證券則以14宗居第二位,北方證券、海通及國泰君安依次佔據第三至五位。金利豐證劵研究部董事黃德几表示,公司提供金融服務的客戶中,以中國企業為主,配股生意居多,稱中資行因更了解當地文化而獲得更多生意。
對此,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伙人歐振興認為,如金利豐等規模較小的中資投行業務突飛猛進,與上半年港股暢旺有密切相關。他解釋,當大市暢旺時,由於投資者流動資金較為充裕,即使知名度較低的中小企,也較易獲得投資,因此他們也較傾向在牛市下集資。相反,若市道疲弱,市場資金,便更可能流向大型企業。儘管投行處理集資佣金水平大致相若,均在集資額的3%上下,但從時間成本回報考慮,外資投行更願意接手集資規模較大交易,這些中小企生意自然就落入規模較小的中資行手中。因此,在近年中小企上市趨勢下,本地行投行業務也有不俗進帳。資料顯示,今年至今除集資額前五大IPO,已在主板上市的逾30間公司集資額均普遍在10億元以下,最低也有不足1億元。因此,面對資本市場集資的中小企化,歐振興表示,由於集資金額較小,又加上亞洲市場需求強勁,交易已較以前容易完成,故即便規模不大的中資投行也絕對有能力操作,自然也有所削弱外資行生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