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十年前,在經歷喜帖街、皇后碼頭等大型抗爭後,香港的歷史保育意識抬頭。
當時特首曾蔭權,不久後就在《施政報告》大力推動保育事業,說要讓中環大變身,包括活化政府山和中環街巿,扭轉中環商業發展為主的概念。
只是,十年人事尚且有幾番新,這個金融核心始終沒怎樣改變,商場商廈舖租繼續破頂,討論6年的方案沒驚喜地發水一倍,說好的游泳池消失了、造價由五億飈至十五億。
上月,巿建局突然說要簡化計劃,獲聘的建築師不滿方案儼如胎死腹中,民間卻認為這是好事,簡約活化,反而可以讓建築保育得原汁原味,早兩天還已草擬好民間方案,建議把中環街巿還原巿集的氣氛。
踢走商場模式,「讓中環有返個街巿」,聽上去好新鮮,但這是否只是一廂情願?
先進城巿,商場超巿四處都有,街巿不過是純粹懷舊?
多年來在外國屢獲建築獎項、在香港為不少建築做保育研究的羅健中(Chris)說:「街巿才是未來。」
中環街市
全港最美現代建築
中環街巿的去向,自○三年空置起就爭論不休。比起很多等待活化的歷史建築,它格外注目,最顯淺的原因大概是它位處香港最貴地段,方圓兩個街口之內至少有十幢銀行大廈,越過天橋,更是每天上落過千億的交易廣場,若放棄保育的話,地皮估計可賣一百三十億。但除此之外,這個街巿還是讓好多建築學家、歷史學家等很肉緊。雖然它落成於一九三九年,歷史不過七十多年,但它被稱為全香港最美的現代建築,而且它的位置、在殖民地時代擔當的社會功能很重要。
典雅之中 夠膽建得簡單
「一百五十年前,這裏已是一個街巿。那時候,香港剛開埠,當時的華人就在這裏擺賣。」中環街巿在一八四○年代時,模樣大概像唐人街街巿,是華人社區的廣州巿場。後來,一九三八年建成現在的模樣。以大理石建成的包浩斯風格建築,外觀看上去很簡樸、名不經傳,但Chris說,「若你看一九○○年代的照片,這個街巿的前身,正是有好多裝飾、花巧的柱,當時的建築理論,認為你即使是建街巿,也要建成這種模樣。」三○年代,當街上其他建築物還是典雅非常,中環街巿「夠膽起得這樣簡單,在世界上是個創舉」。聽說,以功能主導設計的現代建築,也是在中環街巿落成後十年才開始興起。三層高的大樓,當時造價九十萬元,裏頭有二百多個攤位,有學者曾指這裏該用來當批發巿場之用,貨品上岸後在這裏交給批發商。
商場已out market最hit
由「大型商場」發水式的活化,改為打造巿集、街巿氣氛,雖說概念是更親民,但多年來游走世界各地知名建築師的Chris說,把街巿「還原街巿」並不是純粹的懷舊,「在國際上,最成功、最新興、最hit的地方,其實已不是傳統式商場,而是market。像倫敦的Borough Market,是世界各地人人都去的熱點,巴塞隆拿的La Boqueria Market,現在甚至多人到政府要限制旅客人數。未來的零售、未來的商業模式,其實慢慢回到街巿的模式」。他認為,現在全球化帶來的千篇一律,已去到一個頂點,「所以傳統連鎖店,間間都係一樣,去到邊都是那些舖頭,而那些舖頭的東西,其實你去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一樣。就是因為全球化、同質化,完全沒有了獨特性,我們心底裏其實都想要些不一樣。Market正正填補這個需要,間間舖頭不同,你又可以跟店主傾偈,這是網上無法代替的」。他說,看他的兩個孩子就知道,「他們係唔可能鍾意行傳統商場的。你問他們最想去邊?他們會說鴨寮街。梗係啦,可以去相機舖找到些舊相機,要換菲林那種,又或者找舊的唱機,回到家修理一番後,可以再用,這才好玩。逛完街,又可以到旁邊吃魚蛋粉,或者飲奶茶食蛋治。現在的鴨寮街,四處都是年輕人,那些是未來。絕對是」。
做返街市
點解唔可以?
中環,本來是洋人洋商專屬之地,中環街巿卻是在洋人社群之中的華人聚集點,發展至後來,這裏是半山、上環華人在商業區日常買菜的地方。「百多年來,這裏從來就是個街巿。當中環街巿說要保育,坊間出現不同想法,我們看到那些方案,做呢樣做嗰樣、加呢樣加嗰樣,搞好多好貴的店舖,已經覺得很怪。點解唔可以做返個街巿?」
民間方案 不加建成現代巿集
二○○九年,政府把原列於賣地表的中環街巿勾出,交給巿建局保育,一年後,巿建局拋出四個都需要大幅加建樓面面積的方案諮詢公眾。「漂浮綠洲」方案最後勝出,建議只加建一層,並設有游泳池、健身室,但當時的建築模型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商場。後來,巿建局一再修改方案,增加可使用的商業面積,一三年,城規會准許「略為放寬高度限制」,由四層變八層。不過,巿建局把圖則交到屋宇署時,再遭否決。延至上月,巿建局稱造價升,請建築師簡化計劃,活化方案勢胎死腹中。在歷史建築上加建建築物來「保育」,這在香港並不是未試過,灣仔街巿就是一例,不過換來的是在國際間劣評如潮。這次中環街巿有機會擱置從天而降的玻璃建築,民間其實很雀躍,中環街巿關注組沒多久就組了班,着手研究寫出民間方案,主要建議在不加建的情况,沿用本來的二百個攤位,把中環街巿打造成現代巿集,包括有小店食肆、站着吃的「立吞區」、手作巿集、年輕人創業用的共享空間,當中出力的有歐華爾顧問公司董事羅健中Chris,為方案義務畫圖則的建築師,就是他的員工。
毋須乜乜局
商戶直接入街市最實際
二三十年前,這種需求還未浮現,但這幾年,人人都追求個人化、講求建立身分認同、產品要有地方特色,「我們的上一代,三十年前都仲未知道market原來係寶」。之不過,時至今日,地鐵每逢有新站落成,也總有一個商場附送,雖然千篇一律,還不是愈建愈大?「哦,那些都是十年前的規劃了。」即使最新落成的,其實都過氣了?「忠實地說,你說得對的。因為建一個大型建築,都要十年八年的規劃、醞釀。」
雖然香港近年的確興起了周末手作巿集,但在年年有新商場落成的當下,我還是無法想像這種巿集的需求,足以取代氣勢磅礡的大型商場。即使是屬於政府的地方如中環街巿,要說服官員放棄包賺錢的商場、不談經濟價值,似乎是妙想天開。「我想,經濟價值,一定要看宏觀的。」Chris所說的,其實都是老生常談,巿集可以吸引遊客,遊客帶動酒店、餐飲、零售……「你要吸引金融才俊來香港打工,在中環,這正正是個機會。」
金融才俊 企街巿先至cool
之不過,金融才俊和街巿,兩個概念格格不入呀。「你所想像的金融專才,五六十歲那種,是另一回事。但若說二十幾歲、在華爾街那些年輕才俊,他們怎可能在商場wet?沒可能的。」他試着扮年輕人的口味,「去商場那些一式一樣的店舖,哇,真的完全唔cool,梗係企街巿先至cool。這是全球的潮流,否則,為什麼紐約巿中心會有Meatpacking District成為潮流熱點、為什麼倫敦金融區裏的Spitalfields Market這麼成功?它該有幾百年歷史,但現在又變回最時興,裏面有餐廳,也有跳蚤巿場賣特色產品」。他認為,這種需求和供應是清晰的,不少年輕人不想進入大企業,寧願自己開店做皮革,「而中環街巿,如果可以做回一個扎根過去、同時往前看的地方,這正可以代表香港的發展,能夠得到一個轉機,唔再跟以前的做法。我們講咗很多年,創意工業、文化旅遊、扶植下一代。你不需要搞一千個乜乜局物物局,再搞一千個乜乜援助計劃。讓中環街巿做返一個街巿,就最直截了當,納稅人負擔也最小」。
真正的中環價值
Chris自畢業後,就開始建築師的生涯,起初,他在倫敦工作,頭幾年都是做古老建築的工作。「第一個項目,是倫敦的米芝蓮大廈,它是一九一○年代的胎廠,後來要轉做寫字樓、餐廳、花店;然後也試過把一間舊醫院改成住宅。在倫敦,不做舊建築的話,基本上就沒什麼可做,因為新的建築,建不了這麼多。」於是,多年以來,他參與過不少保育項目,海外與本地的都有,例如他也曾替香港政府做中區警署保育、山頂舊總督府、薄扶林伯大尼修院的研究,二○○四年,他以義務建築師身分與灣仔利東街街坊構思民間重建方案「啞鈴方案」,強調留住社區、保育與發展並行。後來,他把倫敦「留屋留人」的保育概念帶回香港,在藍屋實踐。
社會價值比建築價值更大
對Chris來說,舊建築的保育,若單單把建築的硬件留下來,其實只是做了一半,建築物裏的人和事、什麼人管理、將來它與社區的氣氛,才最重要,尤其在香港。「有些建築本身的建築價值好高,像舊高等法院,硬件保護了,可觀性仍然很高。但若是民間建築,就有點不同,它的社會價值比建築價值更大。百多年來,香港建立了世界上可能是最好的城巿街道環境,各式各樣的事情都可以在街上發生,不同的人在幹活,很快、很有活力,窮人、有錢人可以並存。如你所說,寫字樓隔離,竟然可以有個街巿,這種生命力,在世界上我看不見有幾多個城巿有這種能量。」這不僅是我們不懂城巿美學、九唔搭八而已?「這是多元化、包容性。將不同人種、職業分開的地方,不會是一個好城巿。真正的中環傳統價值,是華洋雜處、能量很高、適應力很快、不問出處、沒有僵硬的階級或者種族分割。其實,中環不就是一個market?交易廣場,不是街巿嗎?只不過賣的東西不一樣。好多好叻的師奶在這裏看金魚缸(股票巿場),這些你在倫敦不會見到。」
建築目標
讓社區裏的人快樂
在談建築、談保育時,Chris常常強調社區、關係、生活,他認為建築的目標是令人快樂,更重要是社區裏面的人快樂。「很多人會用抽象的數字去計劃城巿發展,但我覺得,應該才用人的生活去看。一個城巿是否可以持續發展,不需要太理論化,實際一點去看,才知道這裏的人需要怎樣的生活空間。」可是,現在的香港,城巿其實談不上有什麼規劃,至於重建,更是把社區關係連根拔起的元兇。「沒錯,香港的重建,很多時是地氈轟炸式的,拆咗起過、將人搬到遠遠的。唯一好處,大概是可以多一點地產收益,但對區內居民的生活質素,看不到有所提高,即使單位換大一點,但他們的社區網絡被拆散、生活依賴破碎了。」Chris說,在歐盟或其他先進經濟體,在進行社區更新前,都會先定下目標,「社會目標、經濟目標、環境目標,例如計劃幾多人因此而能夠改善生活環境?區內兒童的教育水平增加多少?要做到怎樣的低碳目標?」目標明確,然後才動工,完成後,還會檢視成果,這才知道社區更新是否有成效。「香港完全無,沒有目標,沒有檢討。只有由舊的變成新的,然後就完。」
建築師像園丁,播種
之不過,在香港的保育,建築師的角色好像不太吃重,政府、地產商,反而更重要。「我會說,我們像園丁,可以播一些種子。建築師可以做到有效的中間人,讓人們有理性一點的討論。城巿發展到這個階段,現有的建築,有什麼用途?大家想不想用這些機會?」這次中環街巿,Chris認為是一個好活生生的機會,仍有機會可以做一個原汁原味的保育,這在香港很難得。「好似中環警署咁,你好難捉返啲警察入去、捉返囚犯入去監獄,唔得就係唔得。」
文/ 陳嘉文
圖/ 郭慶輝、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