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去年6月開展「育養海岸」計劃,在27個具生態價值的海岸地點做海洋垃圾及生態調查,結果在紅樹林、沙灘、珊瑚群落等岸上生境中發現,塑膠垃圾佔約六成;而在與漁民合作打撈的沿岸水域海洋垃圾中,塑膠垃圾比例更超過八成;即使在市民平常較少接觸的海底環境中,塑膠垃圾亦佔約六成。
倡海岸清潔小組可管海牀垃圾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楊松穎表示,數據顯示香港的海洋垃圾以塑膠為主,垃圾積聚於海洋或海牀,除了影響生態和漁業資源,污染物更有可能被海洋生物吸收,循食物鏈不斷累積,最終可能影響市民健康。
楊松穎建議當局應考慮將海岸清潔小組職能擴展至管理海牀垃圾,並調查垃圾分佈。「育養海岸」計劃於新一年將增加7個調查地點至34個,包括大澳、水口及西貢白沙洲等。
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表示,調查對政府追蹤海上垃圾及制訂海洋保育政策有幫助,海上垃圾難以完全預防,例如有些海上垃圾從其他地方隨海流風向漂至。
對於2012年大量膠珠散落香港水域,高永文指自那次後香港暫未發生如此嚴重問題,但其他國家海岸受燃油等污染,一旦發生便難以清理,處理污染需要政府政策,也要「移風易俗」,需要有新思維。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