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尊賢會創辦人張瑞霖批評大部分社企是掛在志願機構下「自負盈虧」,受惠於機構的租金、財務幫助。他認為,能夠讓顧客肯掏腰包消費,令自己立足市場,才稱得上「成功的社企」,儼如為本地不少社企撥一盤冷水。
張瑞霖批評,現有社企過於依賴志願團體,缺乏獨立能力,「七成社企是掛在NGO(志願團體)下「自負盈虧」,在租金、財務成本都享有優惠。他解釋,坊間許多較好的服務均由NGO提供的。當NGO取得一筆捐款,舉辦活動2至3年後,資金用盡就沒了,令許多慈善機構與社企的營運無疾而終。歸根結柢,是很多社企缺乏自我獨立的能力。
「因為他們不能self-sustainable(自力更生),甚至沒想過賺錢,用盡資金後又要再尋找另一資助捐款,但資助者往往問:『你有甚麼新的項目?』這對我們做生意的來說是很浪費的,明明原本在做的是可行的,但受制於資金來自是要新東西的慈善機構。」
打破傳統 不依賴捐款
而背後沒有慈善機構撐腰的尊賢會,就要在逆境中自我求生,「尊賢會就是要打破這種生態,解決社會問題之外,也要設計Consumer Value」,即是讓消費者願意掏腰包、甚至肯回頭再度光顧的價值。他深信社企除了為社會服務外,有自己的產品價值,能夠立足市場,才可一直為社會作貢獻。
張瑞霖批評,現有社企過於依賴志願團體,缺乏獨立能力,「七成社企是掛在NGO(志願團體)下「自負盈虧」,在租金、財務成本都享有優惠。他解釋,坊間許多較好的服務均由NGO提供的。當NGO取得一筆捐款,舉辦活動2至3年後,資金用盡就沒了,令許多慈善機構與社企的營運無疾而終。歸根結柢,是很多社企缺乏自我獨立的能力。
「因為他們不能self-sustainable(自力更生),甚至沒想過賺錢,用盡資金後又要再尋找另一資助捐款,但資助者往往問:『你有甚麼新的項目?』這對我們做生意的來說是很浪費的,明明原本在做的是可行的,但受制於資金來自是要新東西的慈善機構。」
打破傳統 不依賴捐款
而背後沒有慈善機構撐腰的尊賢會,就要在逆境中自我求生,「尊賢會就是要打破這種生態,解決社會問題之外,也要設計Consumer Value」,即是讓消費者願意掏腰包、甚至肯回頭再度光顧的價值。他深信社企除了為社會服務外,有自己的產品價值,能夠立足市場,才可一直為社會作貢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