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淨計量電費看似公平實則搵笨 上網電價才是出路 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9日 06:35
2015年06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電力市場未來發展」公眾諮詢將於6月30日結束。中電早前就諮詢作出回應,文件第一點就回應未來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出要設立「財政支援機制」,並就「上網電價」和「淨計量電費」兩種制度作出討論。看來中電對可再生能源非常支持,但所謂財政支援機制是否公平,則要大家仔細分析。


大家不妨先看看中電如何評價兩個制度。中電指淨電費是「有助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而成本較低的計劃」;相反,上網電價就「在其他國家存在爭議,因計劃涉及的開支往往超出原先的預算」。乍看之下,實在是高下立見,中電的立場亦十分明顯:褒「淨計量電費」,貶「上網電價」。


中電所謂的「成本」或「開支」,其實就是對兩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投資者(例如在家安裝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的小市民)提供的「回報」。成本較低,即是以較低回報鼓勵其他人發展可再生能源。相反中電對於自己在電力市場的投資,就不斷要求《管制計劃協議》提供合理的回報率。厚此薄彼,就是中電傾向「淨計量電費」的精髓所在,只求降低其他人的回報,自己則續享足夠的保證回報,可見這絕非一個公平的「財政支援機制」。


「淨計量電費」對兩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投資者回報到底有幾低?中電解釋淨計量電費是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與中電供電量互相抵消,即是用中電的賣電價格,去收購其他人所發的可再生能源。一度電換一度電的安排看似公平,實則「搵笨」。關心環境的市民以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卻換取中電以煤、天然氣和核所生產的電,猶如強制要求以一元美金兌換一元港幣,礦泉水換溝渠水。對中電而言,這個計劃當然是成本較低,但對於關心環境的市民卻是「搵笨搵到上心口」,對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根本沒有幫忙。


「上網電價」能更好預算控制支出

至於「上網電價」,則按可再生能源所發的電,提供定額回購價,例如同是特區,同樣有利潤管制協議的澳門,今年年初就規定電力公司每度太陽能發電提供$4.8澳門幣的回購價。如果香港也有同樣的回購價,安裝太陽能發電一般就可以在7至8年間回本。全球發展太陽能最快的兩個國家:中國和日本,就是以此制度作為財政支援。


「上網電價」通常是為每一度電提供長期的定額回購價,不少政府規定的年期是20年,反而能夠更好預算和控制20年間的支出,才是「上網電價」的最大優勢。反而,現時中電按投資額計算利潤的管制計劃協議,只要中電加大資產投資,或者燃料價格上升,電價很容易便會超出預算,這就是政府和兩電在現行機制下無法預算未來電價的原因。


「上網電價」是一種有效長期鎖定電價的方式,由生產商承擔20年間成本增加的風險。消費者則可擺脫在管制計劃協議下,要為兩電承擔投資風險的不公平狀况。


中電在回應提出:「我們投資的設備一般壽命很長,而且屬於不動產,因此承擔的風險重大,所以中電認為回報必須合理而且與風險相稱,才能確保我們可繼續吸引所需的資金,作出投資。」其實中電這番回應亦應該適用於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者。政府應該一視同仁,採納「上網電價」令未來的電力開支可以更合乎預算,不會只厚待兩電,以「淨計量電費」任由電力公司不斷為其他可再生能源投資者製造「搵笨」的藉口。


作者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經理

(氣候政策與公眾參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