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國語辭典》網上版的解釋——學校因暑熱而放假,稱為「暑假」。假期意味着,學生們可以不用上課,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然而,近年暑假變成香港家長眼中另一個學習黃金機會,不斷安排子女學習不同的課程、興趣班,有些看不過眼的成年人、家長便大力宣揚要還孩子一個「真假期」,鼓勵孩子不為學習,不為什麼,只要好好地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便足夠了。
自由活動 彈性隨心
漫長的暑假,有家長選擇讓孩子上大量興趣班,也有家長把握機會製造各種好玩的親子活動。以下幾位媽媽去年就跟孩子度過了一個零壓力的暑假。
自找資料學習 增想像力
Blogger媽媽Yennie育有三個女兒,她認為暑假是孩子們的假期,不應讓她們比上學還要忙碌,「如果周一至五都要上興趣班,家長接放學都接到暈,也失去了放假的意義」。
Yennie喜歡彈性處理女兒的暑假節目,去年就隨心地相約朋友見面,或者留在家中,一同製作小吃、做手工等。
「平日兩個大女兒會投訴,說放學回家後妹妹已睡覺,沒有機會跟她玩。小朋友上了小學,有時放學要學樂器,回家已近6時,又要趕吃晚飯、做功課等,8時半便睡覺,好像沒有了生活般!暑假正好讓她們尋回生活樂趣。我小時候住錦田,暑假可以在大自然四圍走,我希望女兒也可以一樣!」
她不反對家長趁暑假讓小朋友上興趣班,但她認為某些只需跟導師指令去學習的興趣班會減少孩子的創造及想像力,而她的女兒則有一套特別的學習方法。「她們會上網蒐尋資料自學,例如想學摺紙,便在YouTube找尋摺紙教學片段,自己發掘有趣的事物去學習。」
群體活動 訓練溝通能力
全職媽媽Annie去年暑假為兒子知純報讀了與運動有關的興趣班,「因為他的體能一般,所以替他找一些訓練大肌肉的活動,其中一個名為小小運動會,是以比賽形式鼓勵孩子運動,小朋友玩得很開心」。
Annie認為為孩子報暑期興趣班,宜選擇一些群體活動,特別是獨生子女,「集體活動可訓練小朋友的團隊精神及與人溝通的能力,我不贊成在暑假再要小朋友坐定定上課」。
除了學習,自由活動也是兒子的暑期活動。平日Annie也會跟兒子在家中做勞作或繪畫,暑假期間這些「DIY」時間亦大大增加。「有時候留在家中,我讓他自由活動,他有時看到用完的包裝紙便像看見寶藏,立即用來當手工材料。」
做義工學耕田 有意義更難忘
Jasmine的兒子鏗鏗今年7歲,他們是綠腳丫的義工,去年5月,Jasmine便跟幾個家庭成立了愷苗親子讀書會,兩母子一起參加了不少讀書會的活動,例如跟基層家庭講故事,在田間拔白蘿蔔後做蘿蔔絲酥餅和聽故事等。「其實坊間有很多義務工作是自由參與,例如小寶慈善基金的愛包行動,是一個又環保又有意義的活動,我與兒子登記成為義工後,於晚上在快餐店蒐集麵包後再送去老人院。」
此外,她亦十分喜歡與兒子參與大自然活動,如參觀農場、果園、夜間生態探索活動等,而由3月開始他們參加了鳳園的「有機樂活小農夫計劃」,由3至8月這段期間,他們在田間學習基本種植知識,並學種瓜果、蔬菜及稻米。
Jasmine表示,坊間有很多有意義的活動給大眾參與,家長和小朋友也能享受其中。「對小朋友來說,接觸大自然已令他很難忘,最近我跟他談天,他說要到田裏耕作也不到主題公園玩呢!」
文﹕顏燕雯、鍾家寶
圖﹕黃志東(主圖)、陳淑安、林俊源、受訪機構及受訪者提供
小模特兒﹕林祉攸、林祉君、譚焯琳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