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提到德國的腕表(尤其是製表名鎮Glashütte出品的),很多人會說起跟瑞士品牌明顯不同的表盤設計風格,但真要在機芯上辨識,最大的特徵是3/4夾板橋。3/4夾板橋的發明,是由當地的製表之父Ferdinand Adolph Lange發明。今年正值Lange誕辰200周年,正是重新認識A. Lange & Sohne 機芯夾板橋細節的好機會。
Lange先生在1845年12月7日成立表廠之時,致力以系統化方式改善機芯的設計。當時,懷表機芯存在一個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傳統的瑞士製表來說,不同零件部分的軸承和齒輪會分別配置在獨立的橋板和夾板下。
在組裝過程中,製表師需要小心調節各個組件,並且把齒輪正確固定於對應的位置上。在過程中他們需要多次反覆試驗,因為只要其中一個夾板的位置稍為改變,其他夾板便都要再次檢查,在某些情況下更需要時重新定位。而夾板亦會因為不同原因例如佩戴者的使用習慣而移位,令懷表不時需要重新調校。
用心改良 可獨立移除發條盒
Lange不能對此坐視不理,於是着力研製一枚可容納所有重要齒輪軸承的夾板橋,這樣便可「一塊過」固定各個軸承的位置。儘管製表師需要運用特別技巧,才能同時「引導」所有軸心進入夾板下方的鑽孔內,但此新方法無疑令裝配過程更加流暢。他花上近20年的時間,不斷改良這個夾板的設計。由多邊形「巴洛克夾板」、到覆蓋機芯1/2至2/3的夾板橋,Lange最後在1864年製成了覆蓋機芯面積3/4的夾板,只剩下機芯的震盪系統及擺輪夾板仍然外露。後來獨立擒縱輪夾板亦整合至上夾板位置,成為了3/4夾板的最終形態。11年後,此設計在美國獲得專利,Lange並修改了發條盒的設計,只需鬆開棘輪下的兩枚螺絲,便可獨立移除發條盒,而不需要移開整塊3/4夾板。
3/4夾板按表款演變
3/4夾板現時是A. Lange & Sohne腕表的簽名式,但其設計亦非一成不變。從這四枚腕表,便可看到3/4夾板因應不同表款的演變。1815小三針腕表(1c)搭載的L051.1型手動上鏈機芯(1d),便最接近Lange當時設計的3/4夾板橋外形,功能上亦跟當時最流行的小三針懷表相同。小三針跟大三針的分別除了在表盤上,在Lange的機芯上亦可找到端倪,傳統懷表的設計均為小三針,3/4夾板橋的設計是按此而來,當秒針移到腕表中央位置時,其軸承便需要移到機芯的正中央位置,於是翻到表背,便會發現在原本3/4夾板橋上的中央位置,會額外加上一塊小夾板橋,為大秒針而設,例如Richard Lange這枚大三針腕表(1e)的L041.2手動上鏈機芯(1f)。
複雜零件應用腕表上
三針是腕表中的入門款式,而搭配其他複雜功能的機芯的3/4夾板橋亦有分別。例如1815 UP/DOWN腕表(1g)的特點是表盤上的動力儲存顯示,於是在L051.2手動機芯(1h)上,其3/4夾板橋亦特別開孔,顯示發條齒輪位置,讓大家看到上鏈齒輪組的運作。A. Lange是第一個將芝麻鏈複雜零件應用到腕表上的品牌,所以在其Richard Lange "Pour le Mérite"腕表(1a)的機芯上,其3/4夾板橋設有幾個特別形狀的開孔,讓大家可以看到L044.1手動上鏈(1b)主發條盒、芝麻鏈、寶塔輪的運作。
穩定性高兼抗腐蝕
跟其他品牌會因應表殼物料而改變機芯物料不同,A. Lange一直以未經處理的德國銀鑄造的3/4夾板,德國銀內含銅、鎳和鋅,這種合金用於Lange先生設計的框架組件,並以其高穩定性和抗腐蝕性著稱。
經過一段時間後,德國銀表面會形成一層具保護性的金黃色薄膜,因此毋須鍍上任何電解防腐蝕塗層。每枚機芯綴以格拉蘇蒂菱紋的3/4夾板,與以熱藍鋼螺絲固定的黃金套筒及其紅寶石軸承融合。所以可以說每枚3/4夾板,都是品牌向Lange先生的致敬之作。
查詢:2532 7628
文:Tung Cheung
編輯﹕趙楚翹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