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昨日是香港回歸18周年,正如歷年七一回歸日一樣,市民選擇參與不同活動體待這一日。今年因為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未幾,社會分化、對峙、撕裂仍未退潮,與往年相比,整體社會氛圍顯得較低沉。事實上,歷經過去兩年環繞政改的鬥爭,「一國兩制」怎樣踐行下去,是包括中央、特區政府與全體港人在內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一國兩制認知
存在美麗誤會?
18年前的7月1日,香港回歸伊始,港人對如何落實一國兩制有所憧憬;雖然抱着走着瞧心態,但是一系列特殊方針政策若貫徹落實,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則港人可以當家作主並使香港繼續繁榮穩定,可以說當時港人整體對前景較樂觀。北京對在港實施一國兩制,無論當時有什麼想法,但是北京不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在董建華當特首的7年期間確實做到了,獲得本地反對陣營甚至國際社會肯定。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來港主持回歸儀式之後,翌年在訪問行程中曾在馬鞍山一個商場與港人短距離接觸;這個動作,不單顯示領導人對香港回歸的喜悅,也說明北京對港人的信任,充分反映香港回歸的蜜月期。
可是,回顧18年以來,香港走過的路並非坦途,而是曲折的坎坷路。這不單是回歸伊始即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以至2003年SARS來襲,使香港在經濟和財政層面剝了幾層皮,而在政治爭拗也是愈趨激烈,社會持續內耗空轉,導致各方面發展滯後。特別是過去兩年的政改爭議,出現罕有的政治鬥爭局面,港人內鬥與官民互鬥,社會充斥戾氣,萌生了分裂,甚至港獨思潮。不少港人,尤其是泛民陣營認為北京對港干預無處不在,一國兩制已經被掏空,因而群起抗爭,爭取他們心目中的治港形態。北京對香港現况,特別是環繞政改發生的種種事態,對於在港落實一國兩制肯定也不滿意,否則毋須經常提到「要更準確和更好地貫徹基本法」,也不用提出什麼「豐富一國兩制」了。
既然北京和港人都認為一國兩制是解決香港問題、處理香港事務的良方,原則上也同意相關安排,理應沒有根本分歧,可是事態發展並非如此。現在對一國兩制的爭論仍然不休,從而影響香港整體發展,導致前景不明朗,這是18年前回歸之時,大概是無人想到的事態發展。
有意見認為,目前對一國兩制的分歧,始於當年的美麗誤會。當年北京以為只要「換旗換督」,香港回歸就基本解決;讓港人自行管理,香港就可以繼續穩定繁榮。不少港人則認為,只要北京放手讓香港高度自治,不干預內部事務,就可以處理好香港和保持穩定繁榮。回顧18年歷程,事態發展證明,這兩個想法都未能達至各自希冀的結果,事實是香港繼續穩定繁榮已經離不開北京適度協助和參與,只是本港一些人,特別是泛民陣營眼中,認為此乃北京收緊一國兩制,要全面掌控香港。
過去18年的事態發展和演變,一國兩制的實踐與各方原本憧憬,確實存在落差;重新認知一國兩制,或許是不能迴避的問題。近年北京經常提出準確貫徹《基本法》和豐富一國兩制,其實就是要從理論和具體操作上重新定義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北京制定一國兩制的一系列特殊方針政策,雖然掌握主導,但是取態有商有量,諮詢港人亦吸納港人意見,使對港政策隱然成為北京與港人之間的「共同契約」;即使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和側重點或有不同,互動過程消融了對峙,這是有一定互信的結果。因此,互動過程十分重要。
長官意志徒惹反彈
有商有量重建互信
過去兩年,北京調整一國兩制的內涵引起爭議,比如以「突襲」方式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強調中央對港有全面管治權、法官也要做到愛國愛港的基本政治要求等,都是明顯例子。白皮書的提法和表述,超乎了港人的認知和經驗範圍。這個事例說明,北京以長官意志加諸香港,憲制上即使有根據和相關權力,若缺乏溝通和增進相互了解,則難以避免有反彈。已經告吹的政改,北京期望港人易位思考的同時,若亦能從港人的角度易位思考,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香港事態發展最讓人憂慮之處,是各方只知埋首鬥爭,使社會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政改一役、在香港內部治理、在處理內地與香港的矛盾等方面,都顯露出來。這種狀况,廣義而言都與一國兩制有關,而問題的冒出與存在,是否顯示一國兩制缺乏「糾錯機制」,讓各方在既定程序內建立新共識,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問題。在「後政改」時期,相信北京會全面檢視香港情况研議對策,從香港利益和所需出發,樂見港人從鬥爭路線淡出,回歸務實思維,期望與北京有商有量,讓前路茫茫的香港,重新看到發展的方向和希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