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有Say﹕教育的中心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07日 06:35
2015年07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大部分教師或家長來說,兒時的學習經驗相信是「以教師為中心」為主,那時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是把課程教完,課堂也以教師「講」,學生「聽」來進行,然後做家課和考試,學習模式比較單向,考核形式着重記誦,因此學習過程中較少互動及訓練思考。至於學生「聽了書」後是否已掌握了知識?又或即使有課堂活動,活動後學生是否已學會了,抑或不過是遊戲一場,愉快有餘而學習不足?那就不是教學的焦點,到引起關注時,恐怕已是考試後的分數和名次吧。


以學生為中心 激發主動性

過去二十多年,教育界積極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育工作者相信有效的學習必須要了解學習者怎樣去學習,然後尋求有效方法去激發其主動性;更重要是在基本課程要求下,按學習者的能力和需要去規劃課程、設計教學步驟和課堂活動、佈置課後延伸學習和適時的評估。由於學生獲取知識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生接觸到新知識時,一方面會把知識連結在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上,一方面會藉着教師的引導和不同的方式,把資訊處理和歸納,慢慢才會成為個人的知識;因此照顧學習差異(包括延展高能力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同時成為教師必須關注的課題。


筆者服務的學校自創校以來,都以「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學與教及學生成長工作的主導精神。學校對學生有合理而稍高的期望,教師透過經常共同備課來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如﹕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不同層次的提問和回饋、經驗學習等,使學生高度參與在課堂之中;近年亦推行課堂研究,加上適時的數據分析等,大家都能經常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目標是培養「活潑、好學、思辨、創新」的學生。多年觀察所見,教師都能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而學生也能享受愉快而有效的學習。


功課打× 竟招家長投訴

現今家庭一般只有一兩名子女,孩子通常會成為家庭的中心——從上哪間館子,到哪兒去遊玩或家庭有什麼活動等,父母都會「以孩子為中心」,生活事無大小都為孩子安排妥貼,孩子的喜怒哀樂幾乎也成了父母的情緒指標,這是常見的現實。還記得多年前與一位二年級學生的父母見面,他們向我投訴老師用了紅色原子筆在女兒的數學練習簿上打了個大「×」,女兒悶悶不樂,因此爸媽也徹夜難眠,所以要來找校長反映,認為教師沒有關注學生感受,學校批改方法古板,有欠專業。試想孩子如果在年幼時沒有經歷失敗,也沒法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面對批評或挫折,凡事只「以自己為中心」來處理,日後她將如何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她將如何面對挫敗?有研究指出,成年人如不懂正確處理失敗情緒,極容易產生酗酒、賭博、濫藥或抑鬱的情况;所以最後校長與爸媽分享怎樣輔導子女面對負面情緒,也希望爸媽能跳出「以孩子為中心」帶來的困擾。


在學校裏,老師「以學生為中心」,前提是要裝備學生成為更有信心和主動的學習者,當中學生要努力付出才有成果;而父母「以孩子為中心」是顯示無微不至的關愛,但如果因此助長了兒女成為「以自己為中心」的下一代,那給予孩子的,真是祝福嗎?

作者簡介﹕五位校長輪流執筆,說出教育心底話

文﹕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黃桂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